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1年11月30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为物传神 啃咸菜和设酒宴 尊重历史真实可信 田汉与周信芳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笛子与唐诗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笛子与唐诗

澎涛

笛子肇始于何时,手边无资料稽考,但可肯定它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之一。古代的“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中的“竹”,就是指象笛、笙之类的竹制乐器。笛子有多种,几千年来,它和琵琶、胡琴、扬琴等盛行在民间,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由于笛子极为普遍,其声幽雅,悦耳赏心,故历代不少文人都以笛人诗,尤为唐代为最。譬如王昌龄的边塞诗《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李欣《古意》“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王之焕《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陇头吟》“陇头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高适《塞上闻笛》“胡人羌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明月闲。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诗中的《关山月》、《折杨柳》、《梅花落》都是当时有名的笛子曲。又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兮”;诗人们步入边陲,见到士兵的艰苦生活,实感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希望统治者停战。诗中士兵的形象都是厌恶战争,切盼能和亲人团聚的。作者以笛人诗,以此来表达戍边士兵伤感哀怨的情绪以及当时社会的黑暗,谴责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