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三昧”
汉斯啤酒风靡古城,4年来连获市优、省优、国家级质量检测A级产品、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等27枚质量大奖,两次被评为全国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名牌产品之一,1991年又跻身全国“五大名啤”之列,创下了我国啤酒发展史上少有的质量递进高速度。
汉斯凭什么特别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汉斯啤酒饮料总厂的头儿们有些什么办厂诀要?
育人:企业的第一道工序
1986年工程建设刚刚起步,他们就开办了技校,招收了350名学员进行啤酒生产工艺、技术的培训,同时委托西北轻工业学院代培了15名啤酒专业人材。投产后,他们又接连举办了技术、工艺、销售等专项培训60余班次,参加学习的人员达4500人次,这样算来,这个900来人的企业人均轮训了5次。怪不得职工的业务素质普遍较高。与此同时,汉斯厂也十分重视职工政治素质的提高。他们办起了政治学校,党委书记刘笑予担任校长,工会主席党秀云担任副校长,厂长苌春福等领导干部上台讲课,对青工进行基本国情、基本路线、企业精神、理想道德、厂规厂纪的教育。这种全方位的轮训,为汉斯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合格职工。
质量:企业的第一生命
创名牌容易,保名牌难,要不断进取不断提高。汉斯厂先后举办各种形式的质量讲座,组织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98%的职工通过QC全面质量管理考试。尽管是现代水平的自动化设备,每道工序都处于微机联网监控之下,他们还增设了8道关卡,24个检测网点,由原辅料进厂到成品出库,层层把关。一旦发现次酒,严肃处理。有一次因水电供应不正常而出现了一批浑浊酒,厂长当即命令全部倒掉。接着,厂里明确规定:凡发生次酒出厂,对内有一罚百,对外见一赔十。他们还举办次酒展览,用反面教材教育大家。为了防患于未然,他们定期分析预测,把影响质量的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竞争:企业的发展之路
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汉斯人大胆引进竞争机制,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调入人员,首先与工厂签定合同。合同规定调进的职工享受5条待遇,遵守7条规定,凡违反规定经教育不改者,限期一个月自行联系工作调离本厂。
——车间班组实行优化组合,富余人员由劳资科组合培训,重新安置,工资待遇适当下浮。先后有47人经培训后重新走上 新的工作岗位。
——浮动工资和奖金向一线倾斜。一线奖金系数定为1.4;二线系数为1;三线为0.8。厂领导和管理人员作为三线,奖金仅拿一线工人的一半。
——不拘一格选人才,用人才。有17名德才兼备的一线工人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每年对中层以上干部进行民主评议,不称职的降为一般职工使用;实行科室、车间干部换位交流,先后有11名科室干部充实到一线任职,12名一线干部调机关工作……
汉斯靠三件法宝起家,三件法宝为汉斯夺得了声誉。现在这个厂人心向上,人心思干。最近笔者在采访中深深感到,正是这个中三昧,使该厂走上了兴旺发达的道路。
(本报记者 马宽厚
通讯员 范阳 武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