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采辅导我们学《讲话》
杨大发
50年代末,古城东郊纺织城各厂的一批文学爱好者,依托于地区工人俱乐部,成立了职工业余文学创作组,男子十余人,女子六七人,年龄均在二十至三十之间。年轻气盛,活跃异常,经常有人在省、市报纸副刊以及《延河》、《工人文艺》、《群众艺术》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平时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尤其频繁。其中七八个骨干分子,几乎一天一聚首,很有点当今眼目下“文学沙龙”的味道。
60年代初的一个季春时节,大伙儿议论着如何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有说组织力量创作一批献礼作品的,有说举办文学讲座邀请作家或编辑来作辅导报告的……我们几个核心骨干,忽发奇想:要请就请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胡采同志来给我们作报告。
主意一提出来,大家却犹豫了:以我们这个小小的工人业余创作组的整体水平,以胡采同志的身份,他会屈尊来为我们报告吗?但同时又想到:胡采同志和他主持的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一贯重视和关心业余作者,一贯重视培养社会主义的文学新人,说不定我们的邀请会被他接受的。我们决定:在没有得到胡采同志明确答复以前,暂不声张,以免最后没有结果而无法下台。
殊不知,胡采同志非常痛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
创作组的小伙子、姑娘们,听到这个消息甭提多么激动了,真个是人人兴高采烈,个个笑逐颜开,扳着指头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我们早早地布置好会场,按捺不住剧烈的心跳,不时地看看墙上的挂钟,不时地跑到大门口张望。除了创作组的全体人员以外,还“秘密”“串连”了一批没有入组的文学爱好者。能容纳五六十人的会议室里,坐得满满荡荡的。
傍晚七时,胡采同志准时来到了。他以特有的雄辩家的气质和演说家的风采,为我们作了一次十分精采的辅导报告,对毛泽东文艺思想进行了十分精辟的阐述。这个题为《思想要高,生活要深——在一个工人作者学习会的发言》,后来刊载于《延河》文学月刊上,《人民日报》曾予以转载,最后,又收入由东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胡采同志的评论集《从生活到艺术》之中。我曾经拥有这一部集子,可惜的在那一场灾难性的风暴中被焚了!
听胡采同志作报告或即席发言,确是极大的享受。作为一名五十年代末期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的会员,我曾有幸多次得到这种享受。而印象最深刻、使我没齿不忘的是胡采同志来到工人中间,亲自辅导我们学《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