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感化”希特勒
王锦春
这是从一本杂志上“舶来”的,某国选美时,主持人给小姐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从莫扎特与希特勒中选一人,你嫁给谁?小姐沉思片刻,语出惊人:“希特勒!”问之为什么,她答曰:“如果我嫁给希特勒,就一定能感化他,那么就不会发生二次世界大战了,无数生命也能得到挽救。”于是赢得了满堂喝采。对姑娘的幽默,自然不必当真。然而,倘若姑娘生逢其时,真能感化希特勒吗,也是值得大大打一个疑问号的。
江山易移,本性难改,杀人魔王立地成佛的事情,还未曾有过。我不知有没有日耳曼姑娘做过“感化”希特勒的尝试,即使有,其成功系数也只能是零。看看希特勒残害犹太人的暴行,翻翻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不难明白,希特勒身上没有接受“感化”的基因。我相信这个道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依希特勒的脾性,谁敢对其言个“不”字,说不定脑袋都搬家了,何言“感化”?!所谓“感化”希特勒的行经,与缘木求鱼何异。
诚然,贤内助的力量不容忽视。唐代长孙皇后曾“感化”了唐太宗不杀魏征,这是因为李世民是个开明君主。要是换成商纣王、隋炀帝,长孙皇后能施展得开吗?就说现代吧,前些年有个叫杨朝艳的女子,怀着一腔天真,一片深情,嫁给一个骗子,也想“感化”他,其情着实可嘉,报刊也广为宣传,很是热闹。谁知,与人们的主观愿望相反,她非但未能“感化”骗子回头,反而自身吃尽苦头,到头来是喜剧开头,离婚终结。旧事重提,并非对杨朝艳不恭,她的经历提醒人们:“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而靠一个“情”字“感化”,却难免碰壁。
或许有人以电影《决战之后》为例,说明我们将国民党战犯“感化”为新人。其实,“感化”是有前提的。大家都熟悉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他以“徐州剿总”副司令的身份,掌管数十万大军,毛泽东写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做到了仁至义尽,他照样置之不理,此时有谁能“感化”他放下武器??待到战败被俘,成了光杆司令,再去教育“感化”他,才能有效。因此,杜聿明被改造为新人,并不仅仅是“感化”的结果。
诚然,说“女人是祸水”,把罪过都记在女人帐上,应该掌嘴。如果说女人的情能“感化”一切,扭转乾坤,这种“女人决定论”,也不敢苟同。我们的女同胞万不可信以为真,去做这样的梦:“感化”希特勒。原谅我泼凉水,这是因为世界充满爱,人们盼了几千年,可到目前为止,还仅仅是十分美好的愿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