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2年05月30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他从田畴中走来 图片新闻 攒足路费好返乡 在童心和未来之间 《龙凤乡的婚事》开拍 望而止步 《平津战役》 毛泽东的扮演者——张克瑶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他从田畴中走来

——记农民书法家郭天水

翟龙

1989年8月,华县农民书法在中国艺术馆展出,参观间,习仲勋问:“谁叫郭天水?”“我。”一直站在习仲勋身后的郭天水怯怯地回答。习转身紧紧握住郭的手,说:“好字,一笔好字。”接着问:“种地如何?”旁边一个人答:“犁、耧、耙、耱样样都行,是个种田能手。”习说:“种地里手,书艺超群,真不容易啊。”

郭天水,52岁,华县浜坝村人,两岁时,父亲逃壮丁弃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小脚母亲36岁开始守寡,拉扯他度日。

9岁那年,母亲用两毛钱买了5个萝卜,包了顿饺子算是过了一个年。郭天水用粉笔在屋墙上写到:“母亲帮人做针线,白日不闲夜不眠。辛辛苦苦挣银两,买得萝卜过新年。”母亲看了很高兴:“我儿字好文好,将来一定不比你爸差。”郭天水的父亲是读书人,又是个小有名气的书法家。郭天水见母亲高兴,便说:“好,给我买个墨盒吧。”母亲说:“没有钱啊,妈给你做一个。”母亲捡来一个破瓷碗,砸掉碗沿,仅余碗底,翻转来,便是一个圆圆的墨盒。这个墨盒伴他20年,冬见他手裂,夏见他汗流。“碗底伴我20年,墨盒虽陋字可练。今生不忘娘辛苦,但求书名天下传。”

郭天水初中毕业后再没有离开农村,田间劳动,他手不离帖,不是读便是临,要么通背王羲之的草书百韵歌或智勇的草书千字文。见状,别人笑他:“天水,你中午吃的什么?”“红苕饸饹。”“你手里拿着什么?”“木棍。”“木棍何用?”“练字。”对方大笑:“红苕饭萝卜年木棍画字,腹少墨文不通梦当书圣。”面对这种嘲笑,郭天水先是恼怒,接着心平,继之醒悟:“是的,腹无经纶怎么能做得书法家。”务农、读帖、练字之余,郭天水又开始研读古文,两天记一首诗,三天背一篇赋。三年过后,其心豁然,其字大进,同样的田耕劳做,却别样的生滋生味。“执意求字字不进,旁功他处却生辉。”

郭天水真、草、隶、篆各种体皆能,尤以汉隶及草书为长,其汉隶波磔俯仰,结构疏朗,布白自然;其草书,浑厚潇洒,错落有致,不讲形质,唯重意态。郭天水的字和他的人一样,是从田畴中走来,走得艰难而曲折。也正因此,他的人和字就更具特点、个性。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