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2年06月06日
第2版
02

企业呼唤新闻人才

——本报新闻培训班侧记

在陕西工运学院大教室,来自全省各地区和各行业的86名学员在这里进行了新闻培训。他们侧耳聆听,奋笔疾书,恨不得记下老师讲的每句话。他们在课间不时提问,使自己在新闻写作中的疑惑和难题得到满意的答复;他们在深夜提笔凝思,求索的目光下,写出了一篇篇习作。

来自东潼峪金矿的栾守桐,今年已经59岁了,明年就到了退休之年。他是学习班里的长者。按理说,他应该安享晚年。但是他说,我要在新闻写作上“老有所为”,用新闻去宣传企业形象,去褒扬正气,打击邪恶。这次能来学习,算是了了一桩心愿。铁二十局二处的解诗歌,去年曾参加过学习,今年又二次求学。他说,去年学习后收益匪浅,发表了一些新闻作品,今年又争取到了这个机会,想通过学习再提高一步。一名在宁夏施工的女学员已怀孕,由于远道而来,加上沿途的颠簸,不幸小产了。她临走前说,学费不要退,我明年一定再来。在学习班,5岁的小蓓蓓每天陪着妈妈上课。她妈妈在秦岭电气公司工作,爸爸又有病,她妈妈为了不失掉难得的学习机会,就只好把她带来。

“企业需要宣传自己的形象,企业需要自己的新闻人才,你们一定要发奋学习”。这是许多企业领导对学员临行前的叮嘱。铁二十局二处虽然施工基地远在上海等地,但每年都要送来近10名学员。今年该处又派了9人来参加学习。在学习期间,该处宣传科长还看望了正在学习的学员,询问其学习情况。地处陕甘交界的长庆油田,从富县和安塞县的基层单位派4人参加学习,临行时领导说:“你们不要操心家里工作,只管一心一意学习,长庆油田太需要你们这些新闻人才了!”

学员们相见时都有一句话:“机会难得!”一方面这是说在忙碌的企业基层和生产岗位上派其来学习,实属不易;另一方面,新闻培训班的教师大多是陕西新闻界名流,他们深入浅出介绍自己多年积累的新闻写作实践经验,指出初学新闻写作的通讯员写作上的不足之处,这机会也太难得了。同时,从课程设置上,有主讲者们授课、课堂辅导和为学员逐篇进行通讯和消息习作讲评等,这样的机会也的确少遇。

机会难得,不负重任,这是学员的共识。在短暂的10天,除了紧张的课堂学习,学员们还趁热打铁,赶写习作和修改习作。学习班上共收到近百篇包括通讯、消息、评论和其他文件的习作,其中有的已陆陆续续在陕工报上发表。长庆油田来的4名学员习作最多,其中有一个女学员写了4篇,近两万字。有的学员为改好一篇稿件,10多次询问老师,多次进行修改,直到能发表为止。整个新闻培训班,出现一种赛学习、赛写作的浓厚学习气氛。(赵观进 王建军 解诗歌)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