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脱影
——记《赵景亭西部风光风情摄影展》
肖云儒
在我的印象中,赵景亭是个讲效率的人,他总是行色匆匆。戴着头盔,背一包摄影器械,一蹬油门,走了,一绺轻烟,来了。有事也跨在“嘉陵—70”上,三言两语一说。我想,倒底是搞摄影的,计时单位与常人不同。几十几百分之一秒,咔嚓咔嚓地捕捉生活,也捕捉自己的生命。
景亭这几年跑了好些地方,起始我并不在意,搞摄影能不跑么?后来听说他侧重跑中国西部,去西藏时,高原反映引起剧烈头痛,缺氧诱发心尖缺血,还坚持背着几部相机爬高下低地照,几度游弋在死亡的边缘,终于笑着带回来一厚迭高原影象。我便强烈感受到他的刻苦和执著。
景亭的作品以再现西部风光风情为主,他大致抓住了中国西部除蒙古文化之外的三大板块,这就是新疆回纥文化,青藏吐蕃文化和陕甘宁黄土文化。他用构图、色彩和光影表现了这三大文化社区的特色,又深刻地抓住了含蕴在整个西部风光中的内在精神。那便是人对社会的相对超达和人与自然的广泛对话。人在宏大的自然中丝毫不感到压抑,在喧闹的社会中自有一种恬适。他还以宽容和理解,表现了宗教在中国西部生活中的平民化,虽有神秘,并不恐怖。这一切,反映了年轻的艺术家是以一种平和、谐静的心境来感知和表达生活的。
景亭很注意运用光与影的对比效果,特别善于运用阴面来参与画面题旨的表达。这一点,世界著名风光摄影家、美籍华人李元先生曾表赞扬,认为他对光影、特别是阴影的感受力和表现形式很独特,发扬这种特点,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景亭很注意在画框的变动中突出、强调主体的内心感受。摄影不能虚构生活,只能通过可变景框的捕捉,选择和强化生活。挪动镜头、调整和对象的距离、后期剪裁等等多度的可变性,使摄影艺术在发挥景框的创造潜力方面有广阔的天地。
愿世界在我们的镜头中更美好。
伞头 (选自《赵景亭摄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