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体育为何步履维艰
(调查报告) 文 高生平 题图 王振杰
在1992年这个酷热的夏季,当三秦儿女在报纸以及电视屏幕里看到中华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勇夺金牌的情景而感到欢欣鼓舞的时候,人们也注意到了:怎么披金挂银的中国运动员没有咱陕西人的影子?
如果以大获全胜形容中国体育代表团所取得的成绩,那么,陕西运动员的表现则可用四字以蔽之:不如人意。
确实,从陕西体育的现状来看,其整体实力总徘徊在全国倒数四、五位的水平,与体育先进省市如辽宁、广东、上海差距甚远,与湖南、湖北、山东、河南省相比,也有不少距离。为什么陕西体育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仍表现得如此幼稚?至今未能有质的飞跃呢?
硬件:体育设施落后
我省体育设施建国以来,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仍不能和其他省相比,特别是近十年来,广东广州,山东济南,四川成都,辽宁沈阳,河北唐山,湖南长沙等省市先后建立了规模宏大的休育中心,包括跳水、游泳馆,多功能的室内体育馆,田径足球场及配套的训练场馆。陕西的状况如何呢?除了省会西安新建的省体育馆,咸阳体育馆外,而其它地、市根本无体育馆;西安市的省体育场、市体育场规格尚可承办全国大赛,而其它地、市即使是田径场也是年久失修;能称得上标准的游泳、跳水馆,全省目前尚无一个。市、地一级是这么个状况,县一级的就可想而知了。全国体育先进县的硬件指标就有一场,一馆,一池;我省能达到此标准的县寥寥无几。在全省众多的中小学里,体育设施简陋,有些学校根本无操场,体育课只能凑和凑和……
我们从历届省运会每次都在西安举办,就不难看出其它地、市的体育设施状况了。全省第二大城市宝鸡,市内只有一个体育场,场地上长满了杂草,一年四季除了市级机关运动会,学校田径运动会外,基本上处于“待业”,前不久原定在宝鸡举行的全国女足赛因场地设施(看台破烂不堪,无灯光)和经费不足而易地汉中举行,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那么,更大一点的赛事,诸如省运会,全国单项锦标赛更是无力承办,足见其体育设施之落后。
学校:体育后备人才枯竭
学校一向是体育人才的摇篮,可目前的现状无不令人担忧。现今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作为,将来上大学,尤其是农村的孩子,考学成为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即便是放暑假、寒假也忙得不亦乐乎,哪有时间涉及体育锻炼。无数体育工作者为体育人才的青黄不接而忧虑,而焦灼,却又无可奈何。
A:体育教师的咏叹
刘老师是某县一重点学校的体育教师,他带的校篮球队,曾数次获县运动会冠军,队员从初一开始投到他麾下,经过两年多的业余训练,各方面素质都有了可观的进步,刘老师做过统计对照,他的队员无论身长、体重,还是脉博,其指标都优于同年龄的学生。
现在距县重点学校篮球选拔赛还有一月,刘老师起早没黑,带领队员又开始了一轮集中训练。他训练起来不容含糊,队员住校,学校供饭,为此他向校长保证:争取捧杯回来,只希望学校“投点资”,多批一点补贴。校长当然慷慨解囊:篮球队一天三顿学校里包了,做到午、晚有荤腥,早上白馒头。
令刘老师没有想到的是:该在10日到齐的队员,11日还稀稀拉拉,而且到的,都是初一、初二新队员,刘老师急了,马上到初三、二班找到篮球队长吴阳,劈头就问:“怎么回事?10号报到的通知没有收到?”吴阳低头不语,刘老师急了:“说呀!”“刘老师,我爸爸不让我来训练。”刘老师吃了一惊:“为什么?”吴阳:“我也不知道,反正他不让我来。”
刘老师马上决定必须找吴阳的父亲谈谈,问个究竟。没想到,吴阳的父亲回答的很干脆:“吴阳不打球了,他今年要考高中,还打什么球?”刘老师说:“打球不影响他学习呀。”老吴说:“不可能,他把打球的时间用到学习上,不多背几个公式,多做几道题?”
刘老师跑前跑后,只有三人搬来学校住下,这次集训就这样告吹了。
B:体育教师的烦恼。
当各行各业兴起多种经营的时候,宁静的校园也不例外。某县城一中心小学原有一个简易的篮球操场,这里是全校学生上体育课,校运动会等大型活动的唯一场所。不久前校务会议决定将操场出租某运输公司作仓库,这主意当然获得了大多教师的一致同意,当教师的都给一个“穷”字折腾怕了,有这么一个增加收入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可体育教师李翔不同意。没有了操场,体育课到那里上!?李老师为此上报区、县教育局,得到的答复是:既然校务会议已经决定了,不好更改,体育课就在教室里上算了。李老师为此一直想不通,又几次往返县教育局。没过多久,这位体育老师被调到了另一所学校。
C:体育教师的困惑。
于老师当年毕业于某体育学院,这位体院的高材生各项体育技能都很出色;打篮球善“塞篮”,打排球的封网技术滴水不漏,跨栏的“切栏”动作数他最漂亮,跳远达到7米10。他工作已经八年了,和其他教师一样,至今仍住在学校一间平房里。学校也确实没有房源,教育经费本来就少得可怜,要分到房子还不知到猴年马月。于老师面对着其它企业,机关里漂亮的家属楼房,只有望房兴叹。别的老师可以利用补习班来点额外收入,而体育教师能干什么呢?每当爱妻发牢骚时,于老师只好用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瓦西里的话:“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来安慰爱妻,安慰自己。
的确,我省广大体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业余体校的教师有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然而,面对诸如以上的问题,何以谈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社会:你为体育作出了什么?
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问题。体育和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不发达,还谈什么体育的发展、腾飞?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可是,很多企业花费大笔钱财做广告,来提高自己产品的知名度,却不愿投资搞体育,有些运动队由于没有单位赞助,缺乏经费,难以参加比赛,以致解散;七十年代曾获全国冠军的陕西女排,已无踪无影;八十年代曾称雄国内的陕西女足,也一蹶不振;在众多的体育项目中,陕西现在没有一个项目可以说在国内称霸。经费严重不足,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就是一句空话。
巴塞罗那奥运会,在中国众多赞助奥运健儿的企业中,陕西有两家企业格外引人注目;西安杨森公司赞助中国体育代表团五万元的药品,而咸阳保健品厂更是出尽风头,出资288万元人民币奖励中国获奖运动员,并捐赠了100万元人民币设立“中国体操奖励基金”会,真叫人感慨万分!对此笔者并不反对,而且拍掌叫好。只是有一句刻薄的话:我省贫困地区体育经费枯竭,这些企业是否也想到过赞助?
巴塞罗那的警钟
巴塞罗那给我省体育工作者参加明年全运会敲了警钟。
有人会说,我们不是取得了一枚铜牌(路华利双人双浆赛艇、一个第七名(路华利四人双浆赛艇)、一个第八名(黄晓平男子4人赛艇)的被称为历史性胜利了么?
确实,比起我省运动员参加23届、24届奥运会没有人进入前八名来说,可算是有了进步。可是,因为巴塞罗那取得名次的运动员,其成绩直接记入明年的全运会,也就是说:第七届全运会还没开幕,有些省、市已有二、三枚金牌进帐;我省此次是第三次出击奥运会,虽然名次有所提高,但近十几年来幅度慢得应让人汗颜了。上海有游泳、湖北、湖南有体操,浙江有田径,我们陕西有什么?我们的传统项目、我们的奥运战略如此步履艰难,到底是可以欣慰呢?还是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