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箭杆岭上养路人
——记洛南公路段高耀道班
李新林 尚引生
在豫陕交界的箭杆岭脚下,在群山环抱之中,座落着洛南公路段高耀道班。全班的9名养路工,全是“青一色”的农民临时工。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发扬“高、严、细”的工作作风,养护着洪(洪门河)箭(箭杆岭)公路末端的10.5公里路。
这段公路依山傍水,风景宜人,路面平整,线型美观,路肩整洁,路基稳定,给行车、行人以美的享受。公路检查中被定为免检路段,被行家誉为“气死油路”。道班院内,月季、十样景和各种山花争奇斗艳,室内外整洁卫生,给人以舒适的美感。1991年底建成“全优路道班”,连续多年受到省、地、县的嘉奖。这些成绩和荣誉,饱含着养路工的心血和汗水,凝聚着养路工的奋斗和无私的奉献……
这条60年代末、70年代初修成的简易公路,路面坑凹不平,坑槽连片,大的能卧牛。1982年,这条路从群众养路队手里接管过来,由高耀道班负责日常养护。面对这有路没面、水沟涵洞不配套的等外路,班长张锐锋和工友们,饭吃不香、觉睡不着。他们认真查看路况,研究治理方案。清晨满天还是星斗,他们就扛上工具上路了,一天两顿饭都在工地“野餐”,月牙爬上山头他们才收工回班。挖高、填低、整修路面,清修水沟,日复一日,天天如此。从那一双双手指关节特大、开满茧花的手上,看得出他们的艰辛。不到一年时间,路面成型,路况有了很大的回升,到1982年底,好路率达到37%。
他们把路看得比身体还重要。天旱了,怕把它“旱飞了”,从河里挑水洒路面;雨涝了,怕把它“涝着了”,冒雨上路,清水沟,疏清涵洞,保证排水良好。夏季,山里的天气象“猴儿脸”,上云就是雨,说变就变。每逢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山民们都躲进屋里避雨,他们却扛着工具,紧急上路,在箭杆岭头清塌方,出水沟,平拉沟,保证公路畅通。隆冬,大雪飞舞,寒风刺骨,他们迎风冒雪又上箭杆岭清冰扫雪,撒砂防滑,确保行车安全。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耀道班的养路工们硬是用满腔热血、辛勤汗水,在这段路上描绘出了新的蓝图。1990年底建成“优良路道班”,1991年创建了全段第一个“全优砂土路”道班。
商品经济的发展,给闭塞落后的山区带来了冲击和活力,和张锐锋他们同龄的农民伙伴,有的上秦岭开金矿富了,有的下河南跑生意发了。然而,他们每月工资加奖金最多只有100元,谁也没有离开这条路,也不愿离开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人家叫他们“瓜娃”,他们着实“瓜”,一次,张锐锋的一个亲戚劝他辞掉这份“要饭”的苦差使,保证每月给他400多元工资,还有其他补助,面对这诱人的数字,他说:“钱是给的不少,但是路总得要人养,在路上干惯了,我舍不得离开。”“瓜”也罢,“傻”也罢,“嫌钱扎手”也罢,就是这些“临时的工作、固定的思想、户口在农村,心在公路上”的临时工们,象那铺路的石子,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