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我省初步建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本报讯 我省积极进行价格形成机制的转换:除个别日用消费品和少数生产资料产品外,其它产品价格全部放开,市场调节价格在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中的比重已达94%。
近两年来,我省在价格改革方面采取了三个步骤:
一进行流通领域的价格改革。直接将定价权放给企业。除保留定量的粮食、药品、市场用煤、化肥、农药等22种(类)外,先后将省管的147种(类)商品零售价及出厂价、批发价全部由企业自行定价。各地市除保留52种(类)外,也将其管理的680种(类)商品价格全部放开。
一进行以粮食统销价为重点的农产品价格的改革。对城镇居民口粮实行保本经营,财政不再补贴。食用油购销价格放开。用于挂钩奖售的化肥、柴油,改为将平议价差在收购粮食时随同粮价一并付给农民。同时,全省统一放开了絮棉销价和生猪、茶叶、羊毛等购销价格。初步实现省管农产品价格由市场调节。
一进行以重工业产品的工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改革。去年8月以来,先后两次对重工业产品价格进行改革。第一次放开431种机电等工业品出厂价格。第二次又将省管44种(类)重工业产品价格以及中央下放管理的22种(类)产品价格放开。目前,我省管理的重工业产品和交通运输价格及邮电资费仅有10种。
我省转换价格形成机制后,市场调节价已占居主导地位,购销价格倒挂的矛盾基本得到解决。近两年,全省可减少财政补贴9亿多元。大部分企业有了定价自主权,产品作价灵活,可随行就市,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我省的商品市场日益繁荣,不但吸引了不少的投资者,也促进了我省的经济发展。
(熊经肇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