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02月09日
第3版
03

俄罗斯印象

张其萍

一架图154客机平稳地降落在西伯利亚的土地上,我默默地心里叹服俄罗斯飞行员高超的架机本领。我们来自中国大西北的21人贸易代表团来到了重工业原料基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经过两天的紧张布展,我们的看样订货会在俄罗斯小朋友欢快的舞蹈表演下拉开了序幕。

展览会期间,看货洽谈业务的俄罗斯人除了应邀而来的外,主动来的并不很多。究其原因,原来是我们那些“伟大”的国倒把这里的老百姓给吓怕了,他们带着质次价廉的假冒伪劣商品浩浩荡荡地打入独联体市场,从中牟取暴利。于是乎,中国商品的声誉每况愈下,连我们这些官方的贸易洽谈会也受到了冲击, “一个老鼠害一锅汤”,气歪了鼻子也没辙。好在这次展览会的商品均为中、高档的服装、鞋子等轻工产品,其质量、款式都得到了大多数来访者的肯定,多少也挽回了些中国产品的信誉,大家的心情才算轻松了些。然而,紧接着遇到的一件事却使我的心情突然又变得沉重起来。

我们住的宾馆里有位60多岁的看门老头,红红的鼻头,穿着一件旧旧的黑大衣,一天到晚总在宾馆门口“巡视”着,看起来蛮辛苦。这天上午我站在门内等接我们去展馆的车,正欲出门。老人却拦住我,我正纳闷时,他指着他脚上穿的一双旅游鞋让我看,然后告诉我,这是他从住在这里的一个中国人手里买的,花了九百卢布,穿了不到一星期鞋面的皮革便断裂了,而那位售货人已无影无踪。好乖乖,老人一月工资才不过二千卢布(相当于四十元人民币,用近半个月工资买一双鞋对他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向我打听,这种鞋是中国哪个厂家生产的,能不能把鞋寄回厂家修补或重新换一双。看着他那期待的目光,我的心里一阵难过,我该如何向他解释呢?这些昧了良心的家伙,用几元钱的劣质旅游鞋欺骗老人,为了赚钱,他们连老人也不放过。

11月初的西伯利亚,外界气温已到了零下15度,街上行人无论男女大都戴着毛皮帽子。宾馆对面隔了一条马路是个自发的自由市场,许多市民在这冰天雪地里拿着自己的狐皮帽子、拉毛围巾、银狐围脖、羽绒大衣、靴子等一切可以卖的自家的或是从他人手中购来的御寒制品在这里出售。他们一个挨一个面对面站成两排,长达一二百米,秩序井然,中间留出一条长长的走道,供来往行人选购私货。他们中有20几岁的年轻姑娘、小伙子,也有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一站就是一天,东西还未必能卖掉。我真为他们担心,可别冻僵了。有些人很聪明,拿着卖品站在暖洋洋的大商店里出售,当然这些东西都是商店里没有的紧俏货——什么洋娃娃、单皮靴、工艺茶壶之类。这里人员流动大,又不用挨冻,因此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都瞄准了这里。有些商店为了避免混乱,禁止在这里出售私货,不过还是有漏网分子。

当然,在这里有本事有门道的人照样活得很潇洒,他们要么在合资企业工作,要么是什么私人企业的小老板,月薪几万卢布,出门是日本小轿车,身着高档名牌服装,买得起高档耐用消费品(越来越多的欧美产品打入俄罗斯市场),令许多人羡慕不已。于是,许多年轻人加以仿效,哪里能挣钱,就奔向哪里。我们洽谈会上有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是请来做保安工作的,人高马大,象个运动员,你无论如何都猜不到他曾经是医学院毕业的。我当时很好奇,怎么放着好端端的医生不干,却当起了保镖?话题扯开了,小伙子一语道破天机,医生薪水太低,他要养家糊口(大学时就已成家),上了5年大学,第6年没上,参加了一年的保安人员培训班之后,就到一家私人保安公司工作。苏联解体后,这里的社会秩序也变得糟起来,许多有钱人或是办展人都邀请他们保安,收入可观,有时一月能拿到十几万卢布,当然也有空着口袋回家的时候,这比上有几千卢布月收入的医生不知要强多少倍。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