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02月11日
第3版
03

一石击起千重浪

机构精简中的机关女性心态录

郁 文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精简机构、经商办实体、开辟第二职业已成为各界热门话题。这股来势凶猛的热潮在行政机关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对在这些部门服务的素以多思敏感的女性冲击则更大,成为她们自去冬以来议论的中心话题。

宜早行动

省某厅局宣教处干事王琳,35岁。她是粉碎“四人帮”后首届大学毕业进入省直属机关的幸运儿,工作上出类拔萃,上下相处和睦,已处在提拔的前夕。可她与记者交谈时却显得忧心忡忡。她说:我进机关十来年了,对机关情况略知一二。光新城大院机关就有上百个,兵员近万人。这么一支浩荡大军整日忙于造文件、做汇报、开会、研究……效果是“西望长安不见家(佳)”。其实,许多部门上下重叠,人浮于事,指手划脚发布指示,下级也不见得欢迎。精简机构喊了多年,结果是越喊越大。尽管这次精减会不会真正消肿,我信心并不足,但精简压缩实在是势在必行了。而且宜早不宜迟,迟了在“海”里找个好位置都难。

走出“彼得堡”

西安某区局副书记刘晓芸,是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在部队她从事机要近十年,到地方又是六七年坐机关。她生性好动、好闯,一副军人豪气。可工作简直象一间牢笼锁住了她,她整日为单调的生活而苦恼。她说:其实呆在机关想想也没啥意思。就拿我说吧,当初回省城进了人们眼热的机关,可十年庸碌下来一事无成,空耗了当年的雄心壮志和宝贵青春。和我一块转业的不少战友下基层,人家搞创作的成了全国作协会员,攻外语的出了国、考了“托福”,经商的手执“大哥大”成了万元户。思前想后,觉得咱们中国人尽被“当官”和“虚名”误了。所以,这次改革可能要裁掉我这个部门,我毫不留恋。我准备不出则已,要不就下到最基层干,从零开始,彻底走出“彼得堡”。

重操旧业

陈晓莉是某商业局的办公室内勤,整日与忙不完的文件、卷宗打交道。她迄今仍无文凭。当年这个省级优秀服务员因一次出色的演讲,被老红军出身的局长看中,一下提到局里工作。而她文化程度低、工作吃力;站惯了柜台喜欢与顾客打交道,坐不住办公室。加之机关收入太少,小陈上有老下有小,爱人身体长期有病,单位连工资都不好好发,生活颇为拮据。于是,在她当年工作过的商店里,她租赁了一个柜台,先请人干,自己也准备重操旧业。

先行一步

比起那些坐而论道的女性们,任慧称得上先行一步了。

她供职的这个机关是个可有可无的部门。不要问外边老百姓,甚至连本大院干部中的不少人都不知道本地有这么个部门,还且就在同一大院办公。当初小任是为了避免两地分居,才迈进这家单位门槛的。可一进来,由于整日无事,实在无聊,她便业余搞起了第二职业:为别人译些文章。最后又为一家饭店干起了兼职“公关”。由于该饭店待遇优厚,小任早已将主要精力为之效劳。她说机构改革咱没啥怕丢弃的,我早就想改变这“脚踩两只船”的现状了

忧心忡忡

某办的一位大姐,年届不惑。她对人们都去热心办实体经商并不以为然。她说:办实体,终究要同机关“脱钩”。以后生老病死怎么办。现在看病住院费一个劲上涨,要是得了大病怎么办?再说经商办实体风险太大,你只看到人家发财显阔,也要看到有人破产跳楼。再说报上不是说要防止经济过热,别等花钱办起实体赶浪头,国家政策如果一收不就全完了。再说咱们在机关呆了这么多年,对市场陌生,特别是女同志还是安稳本份点好。咱们虽然少挣些钱,可管好家、教育好孩子比什么都强。有的人虽挣了钱,可第三者插足、孩子学坏了实在不划算。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