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03月02日
第4版
04

陕西人

〔散义〕叶丛

外国人到中国,必看故宫;外省人到陕西必看秦俑。说:秦俑,活脱脱个陕西人!

陕西人是象秦俑:脸方,唇厚,眉浓。陕北陕南关中,人出言皆粗而耿直,舌不打弯,喉不打转,喜怒神色全写在一张脸上。男女的五官不比南方人灵气脱颖,个个生得十分具体。所到之处千人一面,百闻一腔,话不多却来得结实,觉着你可交便能掏出心来跟你交,发火时青筋暴脑门,吹胡子瞪眼没了斯文。如那火爆影坛的老谋子,不侃不胀不狂,闷着头一劲干自个的事情,冷不丁爆个冷门成了正果。你能从眉宇间看出他的深浅?

陕西有极浓厚的秦韵古风,愈贫瘠的土地遗风愈浓。陕西人爱康平,怕坎坷,经不得麻缠事折腾。 “走扇门窗独头蒜,抬头婆娘低头汉”,是乡下公认的“四难缠”。男不远走,女不外嫁,吃饱要知道丢碗,见好就收,是祖传的箴言。女人爱母鸡男娃,男人喜儿骡猪婆。逢年节,斗大的福字门楼上帖,柴门破扇怕露富。此为一绝。

在单位里,陕西人注重荣辱,吊儿郎当的“闲皮”不多。“宁低头求土,不抬脸求人”,信奉“佛争一炷香,人活一口气”的哲学,因而图强争气。不争气也有,舞场情场官场生意场,多了。陕西人吃惯了大亏不怕小亏,单怕对他“外气”,最恨良心长到脊背上的窃窃小人。乐善好施,古道热肠,干活不嫌脏累,见架劝架,见不平讨公道,爱攀乡党却无密友,不串楼送礼却有几家芳邻。

陕西人随遇而安。站着看大戏,蹴下听小曲,锣鼓一响眉户秦腔。陕西人不讲穿,西装领带乍也蹩脚;陕西人不讲吃,家常面一瓣蒜,吃鱼不会吐刺,见酒就上脸,上脸就失态,酒场上栽跟头却落个豪爽的美名,令精明宾客终生难忘怀。陕西人不狡猾却狡狤,不害人却防人,防人也防得具体,结果防不胜防,教训大于古训。于是生活里的陕西人慎言谨事,怕得罪人。

陕西人十个有九是孝子,在娘亲与儿女家眷的天平上往往倾向于前者。陕西人极看不起妻管严的同事,因而极少有

“模范丈夫”。“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男人们炫耀光景的资本。陕西女人贤淑而顾家,给陕西男人当媳妇不难而当一个好媳妇不易。陕西人的家庭本身就是一所女子学校。而男人没有追逐女子的本事,女子求偶也排除“老陕”,使得自古及今秦地阴衰阳盛,到处充斥着本地孤男和外地寡女。寡女的青春爬上额头也要等,直等到被一口吴侬软语的“知音”所倾倒,直到应了微妙的原因被人踹了又成寡女。这时候想到找“老陕”聊天了,直到聊出那“悔恨的泪”,直到想在“秦人女子学校”当个“插班生”,哪怕一辈子“毕不了业”呢!

有人戏言:陕西人“鼻子里不钻烟”,男人不会“来事”,女人不耍“花枪”,却时常被“烟雾弹”熏得打喷嚏。陕西人极看不惯趋炎附势油头滑脑之辈,统统斥之为“尻子客”;厌恶天南海北的青汉撞入此方乐土,贬之为“长毛”。“尻子客”与“长毛”们一个个发迹了,他们只有惊愕和感叹:“人家把他的,——咱把他的”,不知是骂人还是骂己。社会上的好些事情使他们琢磨不通乃至误入怪圈,反对走后门却想走后门,不屑于玩人之人却早晚成为人之玩物,看不惯满世界的光怪陆离却经不住炎凉浮躁……他们如何也潇洒不起来,活得很累。

南拳北腿,各有所长。陕西的年轻人不一样了。后生可畏意气扬,青春人才誉四方。而父辈们只有望洋兴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吾辈古板,爱钱怕死没瞌睡,天大的本事却受不了背乡离土之忧,所以成大器者寥寥, “花拳绣腿”吃不来啊!后生说:先人的好些传统和观念现在看来并非祖传的功德,而是人性的弱点。改革开放,秦俑都漂洋过海赚阔佬的钱了,秦俑的子孙的观念是否也要改一改呢?陕西人听着不顺耳,大骂子孙你要改掉先人的德性么?

※ ※ ※

自豪地说,笔者乃陕西人。十年前高考,别了老娘土,成了城市的“老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无意在此褒贬,更无意主张地域主义或地方沙文主义。我只想从最熟悉的人等落笔,借此透视人生。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