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蓝领”高新族咏叹调
仕 文
手把红旗潮头立。座落在八百里秦川腹地的陕西玻璃纤维总厂,紧紧抓住新的机遇,从分配制度改革入手,重视提高一线档车工待遇,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从而推进了生产经营工作,初步尝到了甜头。请看——
总厂有三位“白领”,三年前基本工资就已超过二百,无人出其右,引起多少人眼热耳红心往神追。而今,人们羡慕的眼光投向了生产一线档车工,昔日一副穷相的玻纤工人,有了第一代“蓝领高薪族”。
有两句行话,一句是重工业不重轻工业不轻,一句是建材没一个好厂子。这话不假。玻璃纤维产业,从用途上讲属建材行业,从劳动方式上讲与纺织企业相近,脏累苦占全,四班三运转,外带扎得受不了。一线挡车工辛辛苦苦,手脚不停相当于一天要走三、四十里路,累得腰酸腿痛,却挣不了几个钱。1984年,邓大人第一次巡视深圳,他问一农人:月收入多少?答曰:五百。邓公感叹,比我的工资还高。而同一时期,该厂一线挡车工月平均也就50元左右,能同日而语?微利企业,国家工资计划又控制的死,大家熬年头拼资格,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何来积极性?
从去年6月开始,这个厂通过认真调查研究,相继在六大生产车间推行“吨丝、吨纱、万米布工资含量包干”,打破老的工资等级制,实行岗位技能工资,不同工种不同岗位不同贡献拿不同的工资,使分配向一线倾斜,向脏累苦岗位倾斜,深受挡车工欢迎。
从了解的情况来看,收入200元以上者占到了挡车工一半以上,300元以上也不在少数。合纺车间一女工,基本工资96元,原先累死累活也拿不到200元,实行新分配方案后,一个月拿到469元。织布车间一生产班长,最高月工资拿到600多元,创该厂最高水平。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骂“钱”,把它批得体无完肤。可是我们今天突然发现,“孔方兄”比那书记大叔、主任老哥还有魅力更起作用。一张“大团结”顶得上领导一个小时唾沫飞溅、唇干舌焦的政治教导;若甩出一张“四伟人”,你尽可一边游哉悠哉去而不必担心有什么老大难问题解决不了。
谁要是不承认这项改革措施对这个厂生产和工作的推动,那就有点闭眼不看事实了。1992年该厂生产计划超额完成,实现利润、上缴利税比1991年增50%以上,职工平均年收入2505元,这在全国处中等水平。
再看看车间的变化。
哪位领导上台不想治治倒班拉丝问题?哪个车间不头疼泡病假、出勤低问题?哪个工人不想尽早调离挡车岗位?今天,你再了解去,这些问题虽谈不上已根本解决,但当工人们看到他们拿得钱多于机关和辅助岗位人员,不就感到了某种安慰、补偿和满足吗?气顺了,问题也就缓和了。
以前不愿挡车的现在纷纷要求挡车,过去闹着要到辅助岗位的现在不闹了,干不好还得罚下车待岗,一天一块钱,一个月也就三、五十大毛,连副业工都不如,养活得起谁?过去有点小病也要找大夫开病假条,现在有点头疼脑热的不当回事,坚持上班。哺乳期女工按规定每天有两次喂奶时间,过去是能拖多长时间就拖,现在是抓紧时间喂完就赶紧回班里干。过去浪费惊人,别的不说,经常可以在澡堂里看到包装用的牛皮纸扔得满地都是,现在这种现象没有了,因为成本费用都包干了。
过去班长难当,拿钱不多管事不少容易得罪人,有些就找车间提出辞职,现在一个个干得很带劲。为什么?班长的收入与班里的产、质量挂钩,辛苦是辛苦但有了相当的报酬。据了解,他们的月收入大都在三、四百元上。总得对得起这几个钱吧,能不好好干。
过去挡车工对保全工辅助工的反映较大,现在这些人的收入也和班组捆在一起,使他们的劳动纪律、服务态度、整体意识都有了提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织布一车间还开展每季度由挡车工评议保全工活动,满意率达不到70%的就下岗。现在两部分人的关系都很融洽,有什么困难、矛盾都帮着解决。有的挡车工接班来迟了,辅助人员就主动先上车顶岗。班组人心齐,思想稳定。车间干部反映,现在根本不用起五更睡半夜来查班查岗,工人的自觉性空前提高。
这一切的一切,能不能说是分配制度的改革带来的新气象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勤的汗水浇灌劳动成果。对厂子来说,哪个工人拿得多,说明干得不错,我们有理由向这些“高薪族”致敬。愿大家都成为富翁。
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为什么有的挡车工拿得多,有的拿得少?我问一个月月在车间拿钱名列前茅的人,有什么诀窍?
“一是要出勤好,”他说,“二是要技术精,三是要肯卖力气,干活不能耍尖溜滑。我上班都是早来晚走,做到腿勤手快,不流台,小病也不休息。”
至于拿得少的,车间干部介绍说,有出勤不好的,上班不好好干的,也有手脚笨,技术不过硬的,也有把这几个钱不当一回事的,还有其它原因。公平竞争,车间不偏向谁。不引入竞争机制,没有这种釜底抽薪、背水一战、干不好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谈何改革!大锅饭只会越吃越懒,越吃越穷。
我问工人:你们拥护这样改革吗?
“当然拥护,都说这样好。”他们说。
这是实话。那些还没有承包的车间的工人,经常打听他们什么时候也实行包干,一副跃跃欲试急不可耐的样子。
中国是个传统的“不患寡患不均”的国度,养成了看不惯谁多拿了、谁也富起来了的思想观念,但在挡车工多拿钱这点上,无论是机关干部还是辅助岗位人员,没有谁有意见。行!改革到这个份上,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努力开拓,搞好生产,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大家都富起来,是你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
当然,我们大家也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金钱并不是万能的!作为领导的不能把赌注都押在“钱”上,理应对职工进行我们所提倡的那种教育。但是,二、三百元在今天又算得了什么!我们不用担心“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民族精神、职业道德、新型工人阶级的使命感,不会在金钱面前湮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