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就是少的,少的也应是好的”
——怀念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的讲课
文 图/王震学
一切美好的艺术享受,总是令人难忘的。
在今年金鸡鸣春的文艺晚会上,因没有见到著名相声和语言大师侯宝林,心中有些遗憾。正在询问原因时,怎能想到2月4日传来了相声大师与世长辞的恶噩。听着这个不幸的消息,我为我国艺坛上失去这位深受观众敬爱的老艺术家而痛心。情不自禁地看了看数年前给他抓拍的这张他与业余作者亲切交谈的留影。看着想着,他的音容笑貌又出现在我的眼前。1983年初冬的一天,我作为一名军工业余作者有幸在京航空工业部“神剑”文学创作会议上,见到了前来为业余作者讲课的相声大师侯宝林。那时他正惜时如金地从事相声研究和教学工作。虽是七十开外的老人,由于艺术青春不老,身体显得格外健康。
“非常感谢侯老在百忙中来为我们讲课。”主持人王副部长说: “全国有十亿人,不知道我这个当副部长的多的是,但不知侯宝林大师大名的却寥寥无几。今天听课的都是业余作者,咱侯老也是自学成材的……”。话刚说到这,坐在讲台的侯老有些不安,立即站起:“同志们,我要声明:我侯某自学不假,但成材不真啊!”
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侯老开始讲课:咱中国有十亿人口,干曲艺这一行的有多少?我没有准确统计,但据我所知、能上广播、电视说相声的仅有一百来人。大家可以算算,这一百来人在十亿多的人口大国里,能占到几分之几?常言道: “好的就是少的,少的也是好的”。他这诙谐幽默的表情和富有哲理性语言,引来一阵欢笑声。然而,侯老却没有关,他的面部表情来了个“晴转多云”,严肃地说:遗憾的是,就这一百来人,除好的和比较好的受群众欢迎之外,还有一些人,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没有深刻的理解,对真正的艺术和对社会缺乏高度责任感。特别是有些人被金钱迷了心窍,见钱眼开,为了捞钱,不惜艺术价值、不顾名声、自己砸自己的牌子;有些作品为了适合社会上某些低层次观众的需要,粗制监造,庸俗低级;在表演艺术上矫揉造作,有些语言下流不堪入耳。这些现象令人痛心,又令人担心啊;这是对艺术和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
侯老深有体会地说: “我深知艺术和金钱掺合在一起是会变质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的食品是高营养,而这些不负责的作品却象发霉变质的食品一样,让人吃了会中毒的。我一生说过数百个段子,但严格来讲,也要一分为二,有些因受时代的限制,语言净化不够,但我知道了就改。相声讲‘说、学、逗、唱’,就拿唱来说吧,你不进戏院听戏,不拜师求教,就学不到艺。我们的艺术是为人民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要真正服好这个务。我衷心希望要有对人民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因为‘好的也就是少的,少的也应是好的’”。
今天,著名相声大师与我们永别了,但他那颗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希望,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