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03月20日
第4版
04

张艺谋婚变,前妻诉诸笔端

《往事悠悠》出版风波

文/朱安平

张艺谋,当今影坛大红大紫的怪杰。肖华,大众传媒几度追逐的焦点。他们曾相携相伴,后来又分道扬镳……

这些,伴随飞短流长,不胫而走,或真或伪,孰是孰非?如今有了确实、可信的记载——当事者之一肖华的自传体回忆录《往事悠悠》,已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沉默中奋起

1988年春天,张艺谋从西柏林电影节捧回了归于《红高梁》名下的那尊“金熊”,与此前的《人生》、《黄土地》获奖相比,等第、影响要远要高、大得多,但肖华却丝毫没有共享成功的喜悦,心底泛起的是难抑的苦涩,炫目的奖杯分外的刺眼。因为正是进了那红色的高梁地,他就再也回不来了!

而为张艺谋找到高梁地的,不是别人,正是肖华自己!是她从众多的小说中物色到《红高梁》,推荐给张艺谋作为导演处女作。

面对这富于戏剧性而又近乎残酷的命运安排,肖华惊愕、痛苦,但内向、懦弱、平和性格的她,唯有沉默!

用沉默去思索维系达22个年头的友谊和爱情。

然而,沉默很快就被那平地而起的莫名其妙的流言蜚语所打碎。那些道听途说的事、想象出来的话,闹得沸沸扬扬,令她不安而且恐惧。

她认为已到了非表白而无法逃避伤害的地步,她终于不再保持沉默,1988年底毅然开始自传体回忆录《往事悠悠》的撰写,仅半年时间,十多万字的书稿便一气草成。

那笔重若千钧!往事不堪回首,爱、恨、欢乐、痛苦、幸福、悲衰,齐聚心头、下笔绝非轻松。

书稿完成之始,肖华本无心面世,只想作为一种自我宣泄和解脱,甚至曾想付之一炬。然而,此间她不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达几百封之多。她(他)们所表达的关心、安慰、同情、理解、鼓励深深地打动了她。既无法一一回复,何不以此书作答?肖华想到了让它公布于众。

意外的周折

就在肖华着手与南方一家文艺出版社联系书稿出版事宜之际,一家刊物从另外途径得到书稿,以《我与张艺谋的婚恋生活》为题,于1990年5月发表了其中部分内容。紧接着,另一张报纸又作了选载,改题为《往事苍茫——我和张艺谋的婚恋生活》。随后,一家文摘报,不惜版面摘登其主要内容。影响波及更广。

远在西安的肖华,首先作出反应。连夜骑车赶到电报大楼,拍发了长达396个字的抗议电报,坚决要求停止转载。

肖华继续为《往事悠悠》的正常出版而努力,南方那家文艺出版社正式接受了书稿,并投入出版运转周期。

1991年2月13日,刚刚结束《大红灯笼高高挂》外景拍摄返回北京的张艺谋,以特快专递的方式致函出版社,要求“立即终止这件无视法制、公开侵害公民隐私和名誉的错误行动”。

当然,张艺谋此时的抗议,主要还是不明究里。他并未读到肖华的《往事悠悠》,而是将它与已见诸报端的《往事苍茫——我与张艺谋的婚恋生活》误为一回事了。

诚然,在肖华的书中不可能不写到张艺谋,也不可能不写到她与张艺谋的爱情和婚姻,这是她的人生中客观存在、不可短缺的一页,至关重要的是在于写什么、怎么写?她写张艺谋,写得多的是他的奋斗、他的成长、他的喜悲哀乐;她写婚变,表述是客观而理智的,并无指责、谩骂,更多的是伤感的自责。

尽管如此,那家出版社对张艺谋的来信还是极为重视,把已印的肖华书稿从印刷厂调回,再次进行严格审查,认为这是一部很有意境的自传体文学作品,它朴实无华、娓娓道来,以其特殊的经历和感受,写出了一个特殊的时代和一个真实的人生。虽然它有稚拙和不成熟的地方,但总体上说,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作品。对于张艺谋的抗议,肖华也非常冷静。她在向有关方面详陈事实真相的同时,依据出版法维护了自己所应有的权利。

遗憾的是,那家最早取得这部书稿的出版社,最终还是“割爱”了。后来又辗转几家出版单位,亦未有结果。还是江苏文艺出版社果敢接受,从责任编辑到社长一路绿灯,《往事悠悠》的面世有幸成为现实。

找到了自我

肖华在提及《往事悠悠》的写作动机时,曾这样说过: “我想借助此书走出别人的阴影,自立起来。”

实实在在地,肖华收获了一枚苦果,但她“不悔过去的一切”,而是自省:作为女人,仅止于帮助男人去建立一个世界,并把它当作自己的世界,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以自立、奋斗、创造的精神,去构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往事悠悠》真实地展示了肖华这种顿悟的心路历程。肖华也由此迈出了寻找新的自我的第一步,由以往站在舞台边帮助别人的创造角色,到步入台前开始塑造自己的角色。

为出版《往事悠悠》与她打了近一年交道的江苏文艺出版社责任编辑郭济访称: “肖华虽然是个赢弱女子,但却是一个真正的人,真正的现代女性。”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