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果园冲击校园
礼泉农民说“苹果树栽成了,钱有了,子女却荒废了”
编者按:这篇报道提出的问题值得深深思索和高度重视。现在,无论是农村和城市,金钱、经商冲击“校园”等重要领域的现象,都已经和正在大量发生,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势。近年来,在我国改革开放较早、较快,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这种现象如果再继续下去,中华民族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何以提高?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又何以有后劲?对这一直接涉及百年千年大计的重要问题,确实到了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限制和解决的时候了。
本报讯 当38万礼泉人在22万亩苹果园里向小康疾奔时,猛回首,却大吃一惊,往昔曾使礼泉人引以自豪的教育瑟缩一团,落在十万八千里处,农民不由顿足喟叹: “果树栽成了,钱有了,子女却荒废了。”
礼泉过去是个穷县,但县穷教育富。全县共有中小学485所,教职工5375名,可谓学校林立,队伍浩荡,教育质量也堪称一流。以高考为例,1985年以前,在咸阳市13县区中,礼泉每年不是第一便是第二。但从1985年开始,礼泉的教育出现下滑,1988年以后,连续5年,高考由名列前茅变为倒数第一。学校还都是原来的学校,师资基本还是原有的师资,景况为何如此差异?其“罪魁”是——苹果。用农民的话说:“苹果园冲垮了校园!”
礼泉从1984年开始大面积栽种苹果,很快发展至22万亩,农民迅即富了起来,万元户比比皆是,连最穷的北部山区6个乡镇的农民也从穴居的窑洞中搬出,代之为青一色的小洋楼、砖木结构的大瓦房和丰厚的银行储蓄。果园使农民富得流油,却也使每月仅有70至百十元的中小学公、民办教师们眼红和心理失衡,他们不甘人后,开始效法农民大栽果树。栽种果树就必须有人守看果苗和果子,不少学校每到晚上走得空空荡荡一人不剩。面对此状,谁也拿不出良策,总不能让老师永远穷下去吧。县教育局只好提出两条规定:其一,教员必须轮流护校;其二,晚上回家看树的教师必须带学生作业、教案和备课本,要求教学务果两不误。但两不误是不可能的,检查结果表明,不少教员的备课本是为应付检查而补填的。当教师们醉心务果致富时,教学质量下降便成了必然结果。除此而外,礼泉教育滑坡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学生厌学。学生把发了家的文盲父母和经纶满腹的穷老师相比,觉得读书没有任何作用,认为苦巴巴读书挣得一份工作干远不如务两亩苹果划算。
果园冲击校园问题已引起礼泉人的高度重视,礼泉人用更新的眼光审视和总结着过去,他们在更深层次上思考经济和教育的关系,在苦苦寻求着经济和教育并举发展的新路。 (翟龙 杨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