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皇·气功·泰陵
严效州 姘画
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一生崇道,开元二十二年二月(公元734年)唐明皇在洛阳以隆重的礼仪,亲颁玺书,派中书舍人徐峤迎接张果(即民间称为张果老),亲自接见,讨教道术,请张果传授“长年秘术”“神仙术”等……
玄宗晚年又迷信所谓“长生之术”,故服练气功也成为他每日的必修课,开元晚年,他常在宫内大同殿礼道,进入假睡状态“吐故纳新”。
《杨太真外传》记道:“(方士)具奏太上皇,皇心震悼。及至移大内甘露殿,悲悼妃子,无日无之。遂辟谷、服气”。
每逢他服气时,高力士就不打扰他。晚年因幽禁西内,万念俱灰,才专志于辟谷。辟谷时,不可能完全不饮不食。多服辟谷丹,丹由白术、黄芪、伏苓、大枣、山药、花生仁、粟子肉,核桃肉混合制成,修炼时兼作服气等,又饮清泉、基本能维持人体最低限度的能量消耗,加上进入气功冬眠假睡状态,就能降低能耗,延缓生命。
由于唐明皇长期坚持气功修炼,身体清瘦而结实,一向较为健康,很少生病,活到七十八岁,是唐代二十几位皇帝中在位最长享寿最高的,他一生中虽后妃众多,子女多达五十九人,但共安乐者居多,同患难者实少,最后三年中,连忠心至死的高力士也被惨遭流放,可想他晚年举目无亲时的心情了。
唐明皇晚年政治上爱情上的悲剧导致了他长期的精神忧郁,最后闷闷不乐而死于公元762年。
唐明皇的陵寝——泰陵,座洛在蒲城县东北约30余里的秀丽的金粟山上。
泰陵在盛唐时即动工,中唐初期完工。《唐书·代宗本纪》载: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三月葬至道大圣大明皇帝于泰陵。陵园原有东西南北四门,各门都有精美绝伦气势浩大的石雕群,雕刻技艺高超无比,是唐十八陵石雕精品中之佼佼者。
蒲城保南乡唐陵村西之南门现存石雕最多,在漫长宏阔的御道两旁依次排列着华表、一对天马、一对驼鸟、五对立马和牵马人、十对翁仲、一对蹲狮。
泰陵的石雕群象,设计别致,采用了园雕、浮雕、线雕互相结合的手法,继承和发展了秦汉魏以来的传统雕刻技法,还吸收了以往十余座唐陵的种种特色和国外的雕刻风格,刀法娴熟细腻大度。
泰陵的石雕虽没有乾陵、桥陵石雕高大,但克服了人头过大、马腿粗短比例失调的现象,注重写实,使人观之更觉亲切真实!
值得一提的是泰陵御道西边的翁仲中有胡将出现,体型比汉将魁伟,浓眉凸颧,络腮大胡,深眼高鼻、八字短须,大咀厚唇、凶猛粗犷,雄健有力,似可与金刚力士比美。从侧面反映出唐明皇后期的用人制度:一反“出将入相”之制为“文用汉、武用胡”之制,证实了奸相李林甫以蕃人(胡人)“不识文字,无入相由”,自己可以久据相位独霸朝政的阴险史实。
站在陵园之巅,西北可略见洛河,东南隐约可见渭河,沟壑纵横,气象万千。
初夏之际,大家不妨去领略一下泰陵的风采,作为观看电视巨片《唐明皇》的一种极有益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