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07月22日
第4版
04

炽炭一炉真玉性

——记工人女书画家尹玉荣

芦丁

玉荣很幸运,六十年代初,她在读初中时,遇到了酷爱书法艺术的张济同校长。这位女校长积极倡导学生参加书法活动。玉荣没有辜负先师的厚望,若干年后,果然成了一位社会公认的女书画家。

玉荣白天上学,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就跟她家巷口一位姓蔡的老者练字,抽空还帮母亲给人家拆线手套、缝纱巾,挣点小费补贴家用。她除了临写北魏《龙门六十品》,还练写《华山碑》和于右任等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精品。

高中毕业,赶上“文革”,因父亲有病,免下乡,工作无着落。这段时间,社会上闹吵不休,玉荣于动中取静,沉醉于书法艺海中。七十年代初,她的书法作品第一次在陕西碑林博物馆展出,即受到书法界的好评。全国首次举行书法、篆刻展览,陕西仅送去十几幅作品,其中就有一幅是玉荣的墨迹。她的书法作品,是在汲取传统书法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加上自己习书的体味,写出的字,一招一式,极讲功力,谋篇布局,极讲韵味,显出大器和深厚的底蕴。玉荣先后参加过全国一、二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中青年书展,曾被当选为陕西省第一届书协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又是陕西首批被批准为中国书协会员。

1971年,已经24岁的尹玉荣才走进石油仪器厂的大门,当一名普通工人。父亲死后,她与没有工作的母亲相依为命,微薄的收入,只能维持母女二人基本生活。为了省些钱买练字的用具,玉荣自然苦着自己,生活和衣着上尽量俭省。

三年学徒期过去了,已经27岁的玉荣还待字闺中。家人和亲友都很着急。而玉荣却有着七十年代难得的一种独立思想,她觉着人不应该只屈服于某种外界的压力,来凑合自己一生的大事。她放舟艺海,也在坚信等待,理想的爱情之花迟早会开在她事业的征途。

刘凤翔,这位六十年代去黄河畔大荔农场的老知青,自小酷爱篆刻、书画,多年来自学不辍,艺术上很有些造诣。1980年借调回西安,经人穿线,与玉荣相识,共同的志趣与爱好,自然一见倾心。两人都已三十多岁,生活磨炼了成熟,恋爱的表现形式虽比不上少男少女们的浪漫,但他们在艺术神圣的殿堂里找到了爱情的基础,因而爱得深沉而坚实。1982年,他们喜结良缘,玉荣终于有了自己的爱巢。

1984年深秋季节,大地撷下丰盈的硕果。玉荣和凤翔爱情的结晶——甏甏刚满周岁,一家三口,和和美美,其乐融融。不幸的是玉荣突然得了脑血栓,因抢救及时,结果是不幸中的大幸,她的右半身和右肢完好,而左半身却留下了后遗症——左手不能用力,左腿行动也有些不便。好在有凤翔各方面的细微照料,玉荣的体力恢复很快。

病后几年,玉荣很少参加社会活动。虽然不断接到通知和请柬,她一般都谢绝了。但只要情况许可,她还是尽力前往。1989年她应陕西农垦系统的邀请,参加了该系统职工书画,摄影展的评选工作,并当场挥毫作书法表演。1990年“三八”节期间,她的书法作品再次展露风采,结果被书法艺术博物馆收藏。近年来,玉荣仍坚持每天写字,除擅长的魏书,还练写大篆。她近年来的书法,更显洒脱不俗,飘逸灵空,酣畅淋漓,耐人寻味,读之,实在是一种精神享受。平日朋友、熟人求字,她慨然应允。近几年,由于商品经济的影响,书画界也讲起实惠。可玉荣觉得,朋友、熟人求字,那是瞧得起你,这不是用金钱能买到的。

“炽炭一炉真玉性”。尹玉荣的书法,经过几十年的锤炼磨洗,日渐老辣遒劲,玉成大器。由于她的书法功底深厚,近年来又涉猎国画艺术,所画的梅花可谓“干乃英雄骨,花是美人心”,据行家们品味,也属上乘之作。艺海浩茫,艺无止境,愿玉荣在书画园地挥洒出更灿烂的春秋!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