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汩汩清流何处来
——西安水司职工高温供水记事
今夏西安市日缺水48万立方米,供水形势是历史上最严峻的一年。然而,从6月1日进入高峰供水期以来,至今全市没有出现一个断水点,看不到一辆送水车,见不到人们拎着水桶、端着盆子站在水站排队等水的身影。面对这种情景,饱尝往昔用水之苦的居民不由地要夸赞供水工人。
完不成任务15000元作抵押
“完不成任务,请扣奖金,还愿用4400元作抵押”,这是第三水厂领导与公司签定承包合同上写的。“完不成厂里分解下达的各项指标,我们愿用10600元作罚”,这是第三水厂18个班组长向厂里提出的保证。
第三水厂位于长安县纪阳乡的沣河岸,日产水18万立方米,是50年代建成的老厂子。设备老化,机器大都超期服役,可全厂干部职工还是立下了军令状。厂领导深入基层征询职工意见,进行分析,一致认为要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考核指标关键是:水量是基础,单耗是保证,水源井运行率是焦点,根子在农电及地下设施上。为此,厂里实行了“一挂五包”责任制,即供水量与同期奖金挂钩;包出厂水质合格率;包水源井运行率;包单位耗电;包可控费用;包安全生产。加强了班组建设和劳动纪律考核,完善二级考核制度。其次,厂里在高峰供水之前超计划103%,完成了设备大检修任务。6月份,该厂产水446.9万立方米,比原计划多产水39.3万立方米,超额了供水任务,完成109.6%,水质合格率达到了100%。
只要多产水苦累都没啥
第三水厂的50口深井分布在长达10公里的沣、皂河沿岸。为了加强井泵的维护和保养,他们把一日两查改为一日三查,白天头顶烈日,夜间不怕蚊虫叮咬,穿梭在井群之间。7月的一天晚上夜里12点,飘泼大雨下个不停,沣河工段的马宝利披着雨衣,打着手电,拿着工具,带着盘根进行当日最后一次巡查。沣河滩的泥泞路高低不平,有的积水一尺多深,他走了3里路查了5口井,就摔了5跤,浑身是泥是水,当他查到29号井时发现漏水,换完盘根刚走出井圈,一条数尺长的彩花蛇从蒿草中窜出爬过他脚边,使他惊出一身冷汗,更糟的是走着走着手电不亮了。当他高一脚低一脚地摸回来时,已是黎明5点多了。为了不影响早晨9点钟的查井,他又将闹钟铃上到了8点30分。问起马宝利这件事,他憨厚地一笑说:“只要多产水,再苦再累都没啥。”
只要多供水我们落后算个啥
第三水厂有两个抢修班组,各负责25口井的抢修工作,实行经济承包后,两个班开展对口赛,唯恐自己班落后。6月22日,气温高达38度,沣河水源地40号北井井泵轴断了。此井日产水2760立方米,深198米。刻不容缓,在厂长的指挥下一部分人上井房搭架,一部分人进井房抽管子。井工一班的职工深知换泵轴需要3天时间,立即放下自己手中的活,由代班长带领5人赶来支援。井房上的水泥板被晒得发烫,只有20平方米的双联井房内气温高达40多度。36米长的10节管子,每节管子连泵轴重100多公斤,职工们将一节节管子抽上来再装下去,汗水湿透了衣裤,从下午4点钟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2点,当40号北京泵重新启动,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去吃饭。在回家的路上,二班的同志问一班的同志:“你们帮我们,不怕落在我们后面吗?”二班同志回答说:“只要多供水,我们落后算个啥!”本报特约通讯员李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