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传职工之声,做职工之友”
——访咸阳市总工会主席应志治
“工会干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能是:传职工之声,做职工之友!”今年7月份当选为咸阳市总工会主席的应志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诚恳地谈了他的深刻体会。
45岁的应志治似乎与工会结了“缘”。自1969年参加工作以来,在国营504厂团委干了9年后,1978年他正式调入礼泉县总工会,后辗转咸阳市总工会,开始了他迄今15年的“工会生涯”。历任市总工会宣传干部、组织宣传部部长、副主席、党组成员、主席、党组书记。应志治不喜欢喊口号和形式主义,他最大的特点是自身作风过硬,以身作则。他凭着对工会工作的一片“痴情”,挤出3年业余时间,硬是啃完陕西省高等教育党政干部专业的12门课程,取得大专文凭。他业余时间撰写的数十篇论文被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并屡获奖励。在他的带领下,近年来咸阳市总工会的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仅去年一年,市总工会在市委机关率先实现了“三个第一”,即第一个推行医疗费改革,第一个实行干部聘任制,第一个创办经济实体。市总工会的工作年内18次受到市、省和全国有关部门表彰奖励,被新闻单位公开报道宣传44次。
在谈到对工会工作思路时,应志治说,目前要搞好工会的改革,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把中央“三个有利于”的大方针结合工会实际具体化,做到“上级部门满意,基层单位拥护,实践证明切实可行”。关于工会工作如何改革,应志治认为应从3方面着手抓。一是加强宏观指导,实现“小机关大服务”的目标。市、县各级工会应该结合当地实际,在全面履行工会的四项社会职能的前提下,探索便于操作的工作方法。如:去年市总工会指出市、县工会抓好“四个一”,今年又提出各级工会“围绕一个中心抓好四个环节”的要求。二是变革工会活动方式。主要是要减少“大一统”和“一刀切”的做法,真正跳出“布置、检查、评比、表彰”的老模式,通过调查研究和抓典型两个手段带动促进基层工会的各项工作。三是使工会组织向“高效、务实、精干”的方面发展。逐步在各级工会推行联合制和代表制,加强地方工会建设,进一步增强工会组织的群众性。
应志治还满怀信心地谈了他今后5年的奋斗目标:继续大力兴办工会实体,力争在5年内使工会实体收入达到或超过本级工会经费收入,彻底摆脱工会办事“有心无力”的窘境。在工会组织方面,除搞好市、县工会机关建设外,重点抓好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力争5年后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工会组建率达到50%。本报记者冯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