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09月28日
第2版
02

企业“病退族”

——一个值得忧虑的现象

近年来,在我省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出现的部分职工(特别是部分技术骨干)通过非正常渠道称病退休(即“病退”)现象,已引起企业管理部门及企业在岗职工的关注与忧虑。一家大型纺织厂从1992年6月至1993年4月初,先后有293名职工办理和申请办理“病退”手续,占全厂职工总数的42%。这些“病退者”年龄基本在45至50岁之间,大多数是企业车间班组的班组长、质量员、教练员和专业技术骨干,具有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他们的称病退休,不仅影响到企业在岗职工的劳动热情,而且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据了解,在“病退族”中,约有25%左右是真正有病,无法在原岗位坚持工作。有15%是有一定疾病,但还不能称之为“丧失劳动能力者。”有相当部分的“病退者”是通过人情金钱铺路搭桥才办成的。有的“病退者”则在企业办完“病退”手续,马上就到另一个企业去上班,有的则远走高飞,回家乡或到外地去潇洒地走一回,最绝的是,有些“病退者”被原企业用高薪留用,在原岗位上从事原来的工作。

这些正值身强力壮,事业兴旺时期的职工,何故急于通过非正常渠道称病退休?他们的心态如何?

在“病退族”中,有人怕政策变,有人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有人则是为了发家致富,把第二职业变成第一职业。

对于工作了一定年限,身体因病、伤、残而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实施“病退”,这本是企业对职工的一种福利待遇,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不仅从客观上为人们提供了机遇,而且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个人收入拉开了档次,“铁饭碗”里盛的东西没有个体户“泥饭碗”里盛的多,还有个人经济视野拓宽,超前消费,分配不公等诸多原因,导致企业职工地位贬值,促使部分职工想方设法搞“堤内损失堤外补”,以求多得到一些实惠,从而致使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非正常“病退风”愈演愈烈,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失控的程度。

(秦方国俊)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