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10月14日
第2版
02

咸阳住宅电话热扫描

咸阳往日不甚起眼的住宅电话近年出现了价格猛涨、用户猛增的消费热潮。1991年5月前,咸阳市住宅电话寥若晨星,只有58部。而自该市从意大利引进的万门程控电话接通后,每部住宅电话初装价格由500元涨到2000元,今年上半年短短几月又有1500部电话加盟“住宅电话族”。虽然去年10月份价格涨到3500元,今年又涨到4500元,住宅电话消费热似乎毫不降温。据咸阳市邮电局电信业务科提供的最新数字:在今年“5·17”世界电信日纪念活动期间,3天内有270户预付4000元电话初装费,申请安装住宅电话。截至5月底全市住宅电话达2120部。现在咸阳市申请装机的用户大大超过装机容量,邮电部门深感“无米下锅”。据了解,咸阳市第二个万门程控电话工程现已着手实施。

在这股住宅电话消费热里,出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现象……

现象一:许多迹象表明,目前住宅电话已成为咸阳市乃至全国的消费热点之一。据笔者案头两份市邮电局提供的“邮电业务用户构成调查表”:1990年咸阳市区电话用户构成依次为;商业物资23.77%、工业建筑21.61%、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17.6%、服务业12.06%,而住宅电话不足5%,排在最后一位。到1993年,全市城乡居民住宅电话比例上升到22.39%,跃居首位!一位电信业务员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咱邮局靠大企业和党政机关吃饭,现在城镇住宅电话却成了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我们还得经常走访用户,改进服务,一点不敢怠慢啊。”这情景,使人不由得想起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现象二:使用住宅电话中最惹眼的是那些富裕起来的农村人。据不完全统计,仅咸阳市渭河南岸的陈阳寨一带,已装400部住宅电话,其中80%为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曾因编剧、主演故事影片《乡下人》名噪全国的渭城区农民于运河,不久前为了装上“顺风耳”扩大业务,他多次找市邮电局交涉,愿拿出相当于一般市话初装费30倍的10万元巨款装电话。因为位置偏僻,短期内线路开通难度大,被婉言拒绝。而地处城郊结合部的秦都区沣东和渭宾两乡,不失时机地投资64万元,各安装了一部百门程控电话交换总机,辖区农户只交2000元便可将电话线拉进家门。时间不长,这个区的200多户农家便响起了电话铃声。住宅电话的引进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过去“不学大寨也有锅盔啃”的咸阳农民不再是足不出户,孤陋寡闻的乡下佬,而是坐在家里和国内甚至国际客商洽谈生意的现代农民了。秦都区胡家村共创办了13个造纸厂,日产各种包装纸、卫生纸25吨,年产值达800万元,成了全省闻名的“造纸专业村”。难怪一位靠电话发了信息财的乡镇企业家在谈到他的致富“秘诀”时说:“要想发大财,先把电话请进来。”

现象三:电话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通信工具,其昂贵的价格曾经令经济收入微薄的一般居民家庭,可望而不可及。腰缠万贯的“大款”装部电话似乎并不犯难,就是腰挂BP机、手握“大哥大”也轻而易举。但笔者发现,咸阳不少普通居民家庭拥有住宅电话,且为自费安装。这些人是怎么想的?“图个方便”。家住南阳街的田云志说:“我前些年左下肢三分之二截位致残,腿脚不灵便。家里装了电话后,办什么事方便多了。”而某街道小厂的退休女工谢淑珍则有另一番初衷:她的老伴住在甘肃省,两个儿子结婚后在外面分家另住,如果自己有个病痛什么的,就能及时通知娃们回来照顾,她前年也装了部电话,心里觉得踏实多了。据对现有的住宅电话选出100部随机抽样调查,笔者发现目前住宅电话的用户,大约有30%的住户为市区“上班族”,其成分以公安干警、纺织工人、文艺、新闻工作者家庭居多。这些工薪阶层之所以咬着牙自掏腰包在家里装电话,其主要目的是图个生活方便。 (冯西海)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