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徐静博士再次披露
毛主席遗体保护情况
随着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毛主席纪念堂门前那条由北向南流淌的“人河”越发变长。瞻仰者们缓缓步入这座神圣的殿堂,轻轻走过毛泽东的水晶棺,看到他老人家还是那样端庄安详,面色红润,栩栩如生,仿佛仍在熟睡之中,人们无不感到由衷的欣慰。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毛泽东的遗体是怎么保存下来的。著名医学博士、毛泽东遗体科研保护的参与者徐静女士向笔者讲述了往日的故事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中央政治局经紧急磋商,决定保存好毛泽东遗体,供各界人士吊唁、瞻仰。当务之急是对遗体进行防腐处理。卫生部和中国医科院决定派女博士徐静去。她当时是中国医科院基础医学组的党支部书记、形态学教研室第一副主任。9月9日凌晨4点左右,徐静被小轿车接进中南海。
选择助手,确定方案,准备药品、器械,一切都在紧张却又有序地进行。徐静,还有张炳常:陈克铨3人密切配合,紧张奋战,终于在9月9日14时30分完成对毛泽东遗体的防腐处理。
徐静等人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更为严峻的任务又落到头上——中央决定对毛主席的遗体进行长期保存,供人民瞻仰。这要求遗体不仅不能腐烂,还要栩栩如生。这过去他们不但没做过,甚至想也没敢想过,况且,国内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也很少,而国外,只有列宁、胡志明的遗体保存下来了,至于究竟是怎么保存的,却是人家的机密。
然而,徐静和她的同事们没有因此而退缩,经过充分研究、论证,几种最基本的遗体长期保存方法被专家们提了出来。
一种是液态保存。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常用的遗体保存方法,即将遗体浸泡在高浓度的防腐液中,再附之以必要的周围环境、条件。但保存毛泽东遗体采取这种方法有些不妥,如果人们看到领袖遗体浸泡在水中,这在感情上与心理上是很难接受的。
另一种叫固相保存。就是将遗体进行防腐固定,再将其浸泡在液体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液体固化成固体材料,使遗体包埋在固化材料之中。然而,这种技术难度大,有待于研究,无法应用。
还有一种是气态保存。就是在气态条件下保存遗体,给人的感觉自然,栩栩如生。气态保存效果理想,但有一定风险,最大的问题是怎样防干保水,若解决不好,遗体就会变干或变形、变色。
经过周密思考和科学论证,最后运用了富有创造性的气态保存与液态保存相结合的方法:遗体暴露的部分在气态中,隐蔽的部分在液态中;瞻仰时在气态中,非瞻仰时在液态中;平时在气态中,一年一度的大保护时在液态中。
在毛主席纪念堂内,有一个专司遗体保护的“神秘世界”,其中包括卫生保护、环境净化、制冷空调、供气供电、仪器仪表、灵床升降、内外投光、电视监控、地下工程、三防装置、动力维修等等。值得骄傲的是,这里的设备都是国产的,而且全是一流。
据徐静女士透露,对毛泽东遗体的日常保护有一套极为严格的程序和制度,每当纪念堂开放接待群众瞻仰时,毛泽东遗体处于水晶棺中可瞻仰的位置;而当瞻仰结束或不开放时,遗体则降到一个特殊卫生保护间进行保护,并实行24小时值班。徐静教授介绍说,对毛主席遗体的身长、体重,专家和技术人员经常进行精密的监测。大量测试数据表明,目前,遗体并没有缩小,体重没有减轻,颜色也无变化。瞻仰者的“感觉”主要是由人们视觉差异引起的。比如,遗体与宽阔的瞻仰厅的比例;瞻仰者与遗体的距离;主席生前的立姿与逝世后遗体卧姿的高度差异等,都容易使人产生遗体变“小”的感觉。
至于说到“变色”就更不准确了。人死后肤色呈灰暗色,瞻仰者看到毛主席遗体面部的颜色,并非化妆的效果,而是借助那奇特的内外投光所形成的。一方面是水晶棺内的投光照明,光源灯具全部安装在距水晶棺以外的地下,通过光导纤维和柱面镜将光输送至棺壁,面经棺顶板两侧的反射棱镜,按一定分布投射到遗体面部。这样,从外部看,棺内通体明亮,却不见灯光来源。另一方面,瞻仰厅两侧墙壁外,也安装有特别的投光仪。内投光与外投光经过一定的处理与结合,使遗体获得较好的整容效果,这就是“彩色配光整容”,并非遗体本身有什么变化。
毛泽东同志的遗体能否长期保存下去?这是全国人民普遍关心的。对此,徐静博士信心十足地说:毛主席遗体不仅现在保存情况非常好,而且长期保存也万无一失。她还透露,毛主席遗体的保护,除了吸取以往医学中有关尸体保存的经验外,还吸收和借鉴了西汉古尸的保存方法与研允成果。17个寒暑春秋证明,毛主席遗体保存所采用的方法是独特的、科学的、可靠的,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