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11月13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不近浮名只近情 图片新闻 妈妈笑了 访刘莉莉手记 幽默集锦 花与人 魂系绿茵梦 图片新闻 外国幽默 图片新闻 广告 六骏图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不近浮名只近情

——记著名秦腔导演陈尚华

许秋莉

或许由于生长在这古朴凝重的黄土高原,或许由于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我从小就对西北地区古老的地方剧种——秦腔情有独钟。那慷慨激昂。苍凉悲壮的声腔艺术是那样尽致地体现了秦人的粗犷豪迈,使人倍感亲切。戏看得多了,便知道了不少的秦腔演员,但只记住了一个秦腔导演的名字,那就是陈尚华。

在一次戏曲座谈会上,我有幸见到了这位久负盛名的导演。闲聊之中,方知他原是科班出身,还是秦腔正宗李正敏先生的嫡传弟子,只是当年他在舞台上短衣长裙,手帕飘香地塑造苏三、孙玉姣、贾莲香等一个个水灵俏丽的古代女子形象时,我尚在襁褓之中,因而不知。这就难怪他虽年过花甲,却“秋波”闪闪,笑容甜甜,举止轻盈、言谈婉转了。

陈尚华是一个极聪明且肯学习的人,多年的舞台生涯,使他具备了丰富的秦腔理论知识和表演技巧,更兼师承李正敏大师,熟谙敏腔细腻绵长、华丽甜美的演唱风格,被誉为秦腔剧坛上的“全才”。当年他为了改变秦腔剧坛“人去艺走”,秦腔舞台上人才断层的局面,做起了专职导演,几十年下来,硕果累累。《杨门女将》、《西安事变》、《袁门斩子》、《文嫣之梦》、《徐九经升官记》等等多出戏,无一不风格独特,久演不衰。一批名角儿因此有了自己的“看家戏”,一红再红;一批具实力名不见传的新秀也因此推出了“成名作”,享誉古城。

陈尚华爱秦腔,视之为自己的生命。随着时代的发展,秦腔已走向灭绝的边缘,他很是焦心。他固执地认为秦腔可以振兴,这古老的艺术奇芭会有惊人的生命力,只要推出不落俗套的好戏。为此,他给市秦一团演员刘晓玲重新排了古典戏《三请樊梨花》。为发挥刘晓玲高亢明亮、委婉纯厚的演唱风格,他给剧中人添写了大段的唱腔。又根据刘晓玲深厚的表演功底和角色特点,设计了一系列高难度的武打场面,使戏中人物性格鲜明,血肉饱满,也使刘晓玲倍受赞誉。

陈尚华导戏不仅独具匠心,而且颇有气魄和胆量。当年在改排现代戏《西安事变》时,他力排众议,大胆地让“周恩来”唱秦腔。由于唱词很符合这一特殊人物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性格特点,所以戏中“周恩来”一大段声情并茂的演唱,没有丝毫的牵强和别扭之感,倒有画龙点睛之妙。1986年陈尚华又推出了一出引起巨大轰动的荒诞戏《潘金莲》。该剧跨越时间、空间的界限,集古今中外众多人物于一台,气势壮观,场面宏大。陈尚华以自己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舞台经验为剧中主人公潘金莲设计出了脉络分明、起伏跌宕的唱腔和交叉于花旦、青衣行当的表演,力图多层次多角度地刻画这一千百年以来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人物形象。在处理剧中其它众多人物时,陈尚华吸收了越剧、歌剧等兄弟剧种的表演和演唱风格,并采用倒叙、插叙、补叙等表现形式,让贾宝玉、红娘、安娜·卡列尼娜、武则天、女法官等人物杂而不乱地聚集在舞台上。整出戏的编排中,陈尚华充分利用戏曲的虚拟表演程式并大胆借用电影艺术中定格表现形式,再用五颜六色、强弱游移的灯光来渲染气氛,使该剧推陈出新,突破了戏曲的陈旧的表演窠臼,令人耳目一新。该剧公演后,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潘金莲”冲击波,有力地冲击了现代人固有的道德观。

近年来,陈尚华由幕后走向台前,频频在广播电视上“曝光亮相”,不是在宣扬他自己而是在介绍他导戏的心得体会,组织一年一度的春节戏曲晚会。许多外县青年演员慕名前来请他讲戏排戏,他一律热情相待,倾其所有予以传授,深受演员们尊重和敬仰。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