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简体是草书
文/刘旭
故旧相聚,海侃神吹,有人忽然提出个意想不到的话题:简化汉字何时产生?举座面面相觑,无言以对。良久,才有一个朋友打破僵局:1956年。因为那时他正上小学,老师第一次教国务院正式公布的简化字,印象极深。提问者却不以为然地摇摇头,拿出几份报纸,我们全傻眼了——
报上的大标题、套红题分别是:《告诉你三百年前简体字》,《简体字流行民间逾三百载》,《三百年前就流行简体字》……这些刊载的同一篇文章说,江西安福县出土一口清代铁钟,铭文中“为、门、云、宝”等数十字与现行简化字完全相同,还有“太平天国创造的新字‘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我国民间简体字盛行的历史状况。”白纸黑字,言之凿凿,都是全国知名的大报,我只有叹服。
夜阑人散,信手翻开于右任先生1936年选编、上海出版的《标准草书》,刚至第二页,我愕然了:在“书圣”王羲之笔下,繁体“为”与现代简化字几乎没多大区别,不同的只是一草书、一楷体而已。再往下翻,繁体“门”、“宝”二字也和简化字无异,且一是唐代孙过庭的手迹,一是于先生创办的草书社所写。
愈往后翻,我愈吃惊:繁体“礼、乐、东、车、会、时、传、兴、应、迩、图”等十多个字的草写全是当今已通行的简体,均系名家墨宝。至于“太平天国创造的新字‘国’”,明初书法家宋克笔下已草成今天的模样;再早一些,唐时怀素《千字文贴》中也把它写为“简体”。
我又浏览了几本字帖,“草圣”张芝笔下的“为、书”二字已经“简化”。更有甚者,汉章帝一千九百年前草书的“学”字,与今日的简体无异。还有“云”字,右军的叔父王廙在《二十四日帖》中早写作“简体”了。其实,《说文解字》在“云”字条目中补了一句:“云,古文省雨。”由此可见,“云”在古代早简化了。
我不是书法家,也没有系统研究过文字,但从手头仅有的几本资料便可初步证明,所谓“三百年前就流行简体字”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我斗胆判断,江西古钟铭文中的“简体”字,不过是草书的楷写罢了。也许有人会说,草书实际就是“简体”。对此,南宋“东南三贤”之一的张拭有段话当是至论:“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笔札已来便有之,但写得不谨,便成草书。”我复何言?
顺便说一句,我国首批简化汉字是否参照了草书,不敢冒昧猜测,故不赘述。
以上浅见,就教于方家,不知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