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念好乐园致富经
——省工人文化宫俱乐部争创双效益综述
我省工人文化宫、俱乐部改革从1985年试点到全面铺开,经过8年努力,已步入改革大潮,形成了百舸争流的局面。安康、汉中、宝鸡、咸阳、铜川五市文化宫统计数字表明:1987年5个文化宫全年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为351.5万,1992年达到514.3万,总收入1987年为60.8万元,到1992年达到259万元,增加了4.3倍;地方工会学习的旗帜——西安市工会所属7个文化宫,从1988年以来,经济收入每年都以60万元以上数字递增。据省总工会对陇县、白河、丹凤、绥德等11个县抽样调查,1992年在这11个俱乐部参加活动的人数为28.9万,比1987年增加17.1万;1992年这11个县工人俱乐部年总投入是35.1万元,比1987年增长了3.3倍。如今,各市属文化宫和县(区)工人俱乐部之间已明显地拉开了距离,大到百万元收入的宝鸡市工人文化宫,小到2万元不嫌少的商州市工人俱乐部。真可谓大“轮船”大得威风,小“木筏”小得机灵。
但综观全省,80多个县(区)属工人俱乐部特别是边远山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县工人俱乐部,仍是薄弱环节。近几年来,省总工会采取分类指导办法,下大气力抓了县(区)俱乐部的工作,促使县(区)工人俱乐部工作有了一定起色,尤其是白河、商州、蔡家坡等俱乐部在被推向文化市场后,知难而进,敢于竞争,走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路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有一些县(区)工人俱乐部不太景气,甚至个别工人俱乐部场地闲置,设备丢失,连正常的活动都无法开展。针对这种情况,省总工会年初专门下发了《关于地方工会文化宫、俱乐部加快改革争创双效益的意见》的文件,要求文化宫、俱乐部要推行主任负责制,实行双效益承包责任制,贯彻“以文补文、以事业发展事业”的方针,开展多种经营和有偿服务,并提出今年底关中地区靠补贴的文化宫、俱乐部80%要达到经常费(日常活动开支、工资、医药费等)自给,陕南陕北地区1/3应达到经常费自给,到1995年底,全省靠补贴的文化宫、俱乐部要全部达到经常费自给的目标。
据最近调查,截至目前关中地区的工人文化宫、俱乐部达到经常费自给的只有64%,陕南陕北只有23%。究其原因,主要是班子不健全,人员素质差,思想不够解放,改革意识淡薄;工会与俱乐部关系不顺,要么紧紧抱在怀里不放,要么一推八丈远撒手不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省总上月下旬召开的全省工人文化宫、俱乐部争创双效益座谈会上,白河等县工会、工人俱乐部在这方面取得了经验。
白河县是全国重点贫困山区县之一,全县只有4000余名职工。县工人俱乐部在1988年以前,每年要吃8000余元补贴。从1988年他们开始改革内部机制,从小包干到大包干,最后到“三保三自”,保服务、保上交,保工资,自选项目,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他们凭着一股敬业精神,在文化市场中拼搏、竞争,使1200平方米的俱乐部成为全县职工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中心,一举甩掉了“吃补”帽子,去年还创收2.5万元。他们之所以能放开手脚“蹬打”,与县工会不当“婆婆”当向导密不可分。在工会与俱乐部的关系上,该县工会采取的是只管承包方案、人员编制、主任任免,下放管理权、经营权和活动权,给俱乐部留以充分发展的后劲。
常常听到不少俱乐部工作人员每每谈起工作落后的原因,总是强调边远、贫困、没钱等等。但从白河的做法中我们不难看出,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出路在于加快改革。一个国家的重点贫困县,在俱乐部各项设施都比较陈旧、落后的情况下,尚且能做到经常费自给有余,那么其地市、县(区)的文化宫、俱乐部如果再做不到这一点,是否应该好好从自身找找原因呢? (杨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