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粮价下跌 负担加重
渭北农民丰年缺粮吃
今年的渭北平原,风调雨顺,小麦玉米均达到亩产400公斤以上,除去每亩地交国家公购粮65公斤后,应该说自留口粮足够了。然而,仍然有10%的农家缺两个月的口粮才能接上明年的新粮。
笔者近日了解到,造成缺粮的主要原因是:粮食成了“钱袋子”。在大多数没有经济收入的农家,买化肥、种子、农药,交电费,学生学费、村提留款等,都得靠卖粮。但近几年粮食价格却一跌再跌,今年秋冬,小麦每市斤仅卖0.36元,几乎连成本都难以收回。富平县曾派农调队进行调查,灌区每亩地在大丰收之年除去化肥、种子、村提留款等项目的成本支出,仅获纯利润42元。平均每户农家一年共需开支800元以上。可是,一年种粮纯收入仅210元左右,人不敷出,不卖粮食,难以维持生计,卖了粮食就不够吃。据调查,每家农户卖粮都在750公斤至1000公斤左右。
迫使农民卖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农用生产资料的上涨和其它费用的增加。1985年以前,每50公斤尿素仅27元,今年渭北各县涨到65至70元;碳酸氢氨每100斤9元,涨到现在的18元;浇地水费,由每亩3元涨到15元左右;小学生学费,由15元涨到现在的70元!作为主要经济收入的粮食,小麦价格却从0.52元一市斤跌到0.36元,玉米从0.38元跌到0.27元一斤。这种“反增长”现象长期下去,势必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此问题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孙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