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走过我们村
薛海春
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1948年4月23日的早晨。
一轮旭日从东山徐徐升起,奔腾不息的黄河水面波光荡漾。岸边的沙滩象铺上了金色的地毯,轻柔软绵。微风吹过,柳枝摇曳,空气有几分湿润又有几分甜蜜。喜鹊在门前的枣树上舞动着长长的尾巴唱歌不停,似有喜事盈门。
果然,山峁峁,岔沟沟,一字儿排出无尽的队伍,有骑高头大马的,有扛枪步行的,一会儿在我们川口村黄河渡口处站了密密实实的一片人。全村的艄公集中用木船摆渡部队,全村的烧饼铺子集中供应部队早餐。艄公们扳着木船渡了一趟又一趟,我五叔提着烧饼蓝子跑了一回又一回。因人多船少求个吉利,一位艄公还跑到渡口前的“河神庙”抽了一次签,讨得个“上上大吉”。渡过一趟,不知那位艄公发现站在“河神庙”前台阶上一个高大魁悟的身影,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毛主席,主席慈祥地笑了笑。那时候我们村属红区,长年驻着部队,经常有队伍乘木船在黄河上渡来渡去。我们村还有当年八路军建的两个军工厂,一个是炸弹厂,一个是纺织服装厂,贺老总在我们村住的时间最长,和许多老年人都有交情。我们村的人几乎家家都养过伤员,住过队伍,鱼水不分。摆渡进行得很顺利,可快到结束渡马时,马不上船,我的一个本家爷爷在抬马腿时,不慎被马蹄踢伤,当场休克,多亏毛主席身边的医生抢救,并给了些药物。我们长大后发现他老人家无儿无女,腿有毛病,常常柱着拐仗,政府也年年救济他。当年扳船渡毛主席过黄河的艄公,现在健在的只有我们村的老支书薛海玉了。毛主席逝世后,省上专程请他到西安新城广场参加过隆重的追悼大会,有不少电影、电视片上就有他的镜头。后来经常有人采访,陕西日报社记者郭凤展家的墙上还有他一张放大了的照片。每每谈起当年亲自用木船送毛主席过黄河的情景,他好象又年轻了许多。
离别数年,偶而回到家乡倍感亲切。也许是我们村有这么一段幸运的故事,也许是我们村曾经是农业学大寨的典型,那几年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来,老区人民的生活逐步改善,我们村的枣树值钱了,黄河滩上的沙子也值钱了。当年毛主席渡黄河的地方立了一块纪念碑,毛主席走过的沙滩上农田林网,柳枝婆娑,花生和各种蔬菜郁郁葱葱,当年摆渡的木船现在也变成了机船。
往事如烟,给我留下了无限的思念,无限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