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突出问题和三个症结
建立企业自我监督约束机制系列报道②
企业内部监督约束机制,是由企业内部监督机构和群众组织按照党的有关政策和国家法规以及规范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进行职能实施的科学程序。目前,企业内这种机制尚不健全,运行尚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职能出现错位,监督难以落实。一些同志把企业的权力视为厂长个人的权力,把党委的领导视为书记个人的领导,把企业党政关系理解为领导个人权力之间的关系,从而把党的核心作用降低到从属的地位,厂长的权力置于难以约束的位置。甚至有的地方,对企业领导班子的配备采取“强厂长、弱书记”的办法,于是,有的书记成了“完全的”“举手”书记,有的则主动提出让厂长兼职的要求,群众说有的领导班子“团结的就像一个人”一样。少数厂长不能正确地看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恰当地处理党政关系。宝鸡无线电厂某厂长上任时,就表示要求党委少干预。这个厂连续四任厂长都是非党同志,但又都主持党政工联席会议。纪检监察、工会等监督部门的权利和职能得不到有力的维护。纪检及工会负责人兼职较多,势必影响到职能作用的发挥。《企业法》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在企业中的保护监督作用以及职代会的五项职权在一部分企业中没有落实。有的企业职代会依法评议出的优秀干部却被厂长断然免职,有的企业纪委被厂长交待讨债事宜。政府行使厂长任免和奖惩权力的过程中,出现了任而不察、任而难察的现象。在政府向企业放权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掌握企业领导人廉洁勤政、管理经营的状况,尚未完全理顺。
一领导作风专断,导致决策失误。在行使厂长负责制权力时,个别同志混淆了权力属性,忽视了领导班子和群众的智慧,盲目进行决策,给企业造成重大的失误和巨大的损失。原兴平造纸厂厂长擅自决定在深圳和海南开办公司、经营酒家,两年来管理混乱,造成400多万元的损失。某石油部门的经理,未与其它领导人员商议,决定与外地某单位订立购买石油合同,由于缺乏资信调查,付出的50万元购油款,未见石油,款也未追回。这些都说明了缺乏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把企业推向困境。
——滥用手中权力,缺乏监督意识。表现在:用人上论亲疏,不论素质。宝鸡某厂厂长,由于家在外地,长期在两名职工家吃饭,不久,两名职工双双被提拔为中层。管理上随心所欲,弄虚做假。宝鸡无线电厂某原任厂长,在任职三年间,每年给职工涨一级工资,离任之后,才发现是用增加数百万贷款来开支这笔款项。咸阳某厂厂长,为了取得承包奖金,在企业年度亏损80万元的情况下,授意下属改为盈利8000元。个人生活上追求气派、奢侈浪费。少数人伴随权力加大,私欲膨胀。一公司领导到国外考察某生产线,而配套设施却从西安交大购买回来。某工厂引进的成套设备已运进厂里,领导却忙着到国外考察这一生产线。有的厂长出差坐飞机,还要厂里小车先行,赶往外地机场接他,有的在生活上奢侈腐化,一餐三四千元,一宿千元以上。
这些尽管是少数现象,已说明权力失去监督的后果和完善企业生内部约束机制的迫切。那么问题的症结在那里,至少三个方面值得思考。
——是监督部门发挥作用不力。一些党委的负责同志有“三怕”:怕管事多被认为“手伸的过长”,怕向上级反映问题说“搞不团结”,怕党务工作过多“影响企业经营活动”,不愿大胆履行职责,使企业主导性的监督渠道发生故障。这样一来,纪检部门地位和作用很必然地受到影响。工会的地位和作用也相应下降,从而使企业内部整体的监督功能发生倾斜。
二是少数企业负责人接受监督的意识差。认为监督上是冲着他个人来,认识不到执行权力与监督权力目的的一致性。尤其当企业经济形势看好工作进展顺利,各种名誉桂冠纷至沓来的时候,渐渐把握不住自我,骄傲自满起来,民主决策及联系群众的作风逐渐减少,从而导致个人的蜕化变质和企业重大决策的失误,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既说明选择一个好的企业负责人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反证,把企业的兴衰压在企业负责人的素质上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形成自我调节约束的机制,这才是治本的措施。
三是企业内部监督约束机制的途径尚不明晰。首先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没有通过法定的实施细则予以理顺,其次是监督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尚未形成协调有效的机制。三是群众监督的法定权力没有落实,尤其是《企业法》规定的由企业职代会选举厂长的权利没有落实,四是企业内部约束与外部约束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十条,进一步重申了强化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要求,这种监督约束机制的重点应是瞄准企业领导班子成员行使权力的状况实施综合监督。同时必须完善三个程序:选择任免和奖惩企业领导人的程序,企业重大问题科学决策的程序,企业内部监督职能机关和部门分工协作程序。 (纪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