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白河冬青木筷
文/李子丰
秦巴山地白河县出产冬青木筷。冬青木筷的制作史,就像白河城边的汉江水,源远而流长。据白河县志载:用本地冬青木加工木筷,始于明朝,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且素有“枝杆帝王用”之盛名。可见,它最初还不是草民百姓家的碗边之物,而是皇宫帝后的贡品。再细观县志便知:白河先民迫于生计,腰系绳索,手执柴斧,不畏艰险,攀山垂崖,砍斫冬青木纳贡完赋,不少青壮汉子失脚落崖,碎骨沥血而死。而沾着鲜血的一挑冬青木,换得的仅是一尺粗布,或半升粟,或一坨盐。其凄苦惨烈之状,有如白居易笔下的伐薪烧炭南山中的卖炭翁,有如柳宗元笔下的永州的捕蛇者。先民们感激悬崖石缝中的冬青木,因为有它而得以苟延蚁命;先民们痛恨幽谷山岭上的冬青木,因为是它夺走了父亲的儿子、儿子的父亲,女人的男人…
冬青木筷的特异之处正在冬青木本身。冬青木通常生长在秦巴山地的幽谷密林之中,峭壁悬崖之巅。它四季长青,不浮不躁,朴素无华,就是怕长,十几年才一胳膊粗细,故而木质硬似铁石,掂在手里发沉,揭掉外皮,方见光洁、素白,一段白汉玉模样。这全与它的生态相关连。冬里,它被白霜漂了,厚雪苫了,却依旧根旺叶茂,极其耐得苦寒,因而生性寒凉。夏日,太阳晒得石崖热烫烫的炙手,冬青木却湿绿绿、水漉漉地这儿荫了一片,那儿荫了一片,故而它味觉清香,独具防治口疮之奇效。冬青木是秦巴山地的珍奇树木,不知是谁最早发现了它的特殊用途?有一点完全可以肯定:他一定是芸芸山民中的一个,而绝不是朱门官宦人家的公子哥儿。
冬青木筷的外形与普通筷子相仿,下截浑圆,象征天圆;上截四棱四方,又象征地方,一日三餐必备,暗隐了“天、地、人”三才之说。
近一二年,白河冬青木筷远销外地,风靡都市,渐成“山雨欲来”之势,名声越来越俏。这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白河人到深圳出差,见街头排长队购物,满以为是卖什么紧俏东西,便尾随到窗口,塞一张“把”进去,递出来的竟是两把冬青木筷!真笑人!实不知,冬青木生地险峻,不择肥瘠,落落大方,本是山中的散仙,人群里的安贫君子,再经白河人一番精心培制,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岂有不名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