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皇天后土怎么了?
陕西人意识到了自已的辉煌与差距,下一个必然的举动是,探寻自己到底在哪些方面被束缚住了?
作为13代王朝建都之地,历史的积淀既创造了无数:灿烂的古代文明,也在人们思想深处留下历史的“阴影”。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求稳怕变心理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以“皇天后土”、“风水宝地”自居人,容易故步自封、小富即安。这同沿海开放城市比起来,是个很大的弱点。加上建国后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先进”的思想影响,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发展迟缓,许多设备精良、人才济济的现代化国有大企业鲜为人知。同沿海开放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一五”期间和三线建设时期,陕西是国家重点投资地区,经济结构的基本框架就是在此时期形成的。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军工企业的建立,对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巩固国防无疑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留下了不少“后遗症”。国家当时从备战角度出发,本着“山、散、洞”的原则,将在陕的许多大中型企业和军工企业建在了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的山区和偏僻地区,给这些企业后来走向市场,对外开放和军转民带来极大不利。在产业结构上,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在所有制结构上,国有大中型企业产值、利税的比重都占到全省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这种结构在原料靠国家调拨,产品靠国家包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很大的一个“优势”。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这种产业、产品结构的问题,船大一时难调头,在竞争的舞台上短期内还不能称雄。特别是一些军工企业的军转民过程中,既要搞民品开发,又要保军工生产,一套资金要养两套设备、两批人员,更加剧了转轨的艰难。体制上的制约在科技作用的发挥上也非常明显。陕西作为名列全国前茅的科技大省,但科技人员大部分为中央所属的科研机构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军工企业“所有”,受体制上条块分割的限制,不能顺利进入陕西地方经济的主战场。同时,长期适应于计划经济体制运作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改革,由于配套措施跟不上,更使企业的结构调整迈不开步子,严重制约了全省经济大发展。
陕西地处内陆腹地,既不沿海,也不沿江、沿边,交通运输成了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陕西交通运输落后,尤其是缺少一条贯通全省南北的铁路动脉,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省内主要出境通道陇海、宝成线,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国家分配给陕西的运力近年来几乎没有增长。1992年增长百分之四十九,而铁路货运量仅增长百分之九。1993年前三季度,全省铁路货物发送量只比上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一点十九,低于工业增长幅度14.01个百分点,全省日均缺空车约200辆。全省1993年上半年就发生停装、限装803天次、32942车,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92天次、4737车。由于交通运输的落后,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一系列影响:煤炭严重积压,外贸出口合同不能如期履约,大量农副产品运不出去,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剧了买难卖难。仅1993年前三季度,全省就积压待运货物500多万吨。
种种制约,使得陕西经济发展在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中,在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至1990年的12年间,大大落伍于沿海发达省份。这一现实,使得陕西不能不警醒了! (新华社西安1月4日电 记者任贤良苏民生)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