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01月11日
头版
01

调动一线工人积极性

付军刚

农民负担过重,是社会议论的一个热点。与此相似,在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存在着一线工人负担过重的问题,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据统计资料表明,企业非生产人员与一线生产工人之比是5:1强。如此,造成了司空见惯的“企业病”:一线流汗,二线(辅助人员)闲侃,三线(机关干部)座谈。致使一线失去积极性,二线养成懒惰性,三线决策指挥失灵,企业陷入困境。

造成此弊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模式,党政群机构繁多,人员庞大;利益分配错位,一线工人所得比不上二、三线人员,诱使职工挤向二线、三线;一些干部利用职权把亲近安排到二线、三线;受“第二职业”的冲击影响,有些职工认为,工厂里流汗,不如街上摆摊,因此,八小时内养精蓄锐,八小时外多捞外快。二线三线无严格考核,轻松可人,便纷纷加入。

解决此弊,企业要以《条例》赋予的权力,紧紧围绕着生产经营的中心,坚决精简管理机构和人员;利益分配真正向一线工人倾斜,调动一线工人积极性,引导二线、三线人员合理流向一线;面向市场发展第三产业,举办多种经济实体,安置精简富余人员为企业增创效益;制定企业“回避制度”,凡有子女姻亲等个人利害关系的人员不能在同一管理部门或在隶属关系的部门任职,也可适用对二线三线人员。

市场经济把企业推向了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道路,一线工人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基本群体。采取有效措施壮大一线工人力量,调动其积极性,应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系秦岭电气公司四分厂职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