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少座谈多解难
本报评论员
在今年的春节送温暖活动中,不少地方的党政领导和工会组织提出了少开座谈会、多办实事情的口号,纷纷深入特困企业和贫困职工家庭,为他们排忧解难,共商脱贫大计,这种务实求真的举措值得大大提倡。
试想,当今的特困职工,大多是危困企业中的老弱病残和家在农村负担重的“一头沉”非技术工人,以及财政困难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特别是民办教师。平时,他们即使呼天叫地,有的领导也是唯恐避之不及的,现在来了慰问团要开个座谈会,大概也很难轮到他们,即便请到他们头上,恐怕迫于种种困难,多数也是难于赴会“风光风光”的。再说,开会就免不下要花钱排场一番,与其如此,还不如省出这笔钱,多救济几户贫困职工。何况这种座谈会,领导一大堆,气氛那样热闹,谁个又好意思在这种场面诉苦衷,掏心里的话,大煞风景,扫头头脑脑和大伙的兴呢?
俗话说,饥时送人一口,强似饱时给人一斗。一二百元,几斤肉,一袋面,对当今城里的多数人来说也可能是无所谓的一件事,在那些已经富裕的人看来更是不屑一顾,但对年关就是难关的贫困职工来说则无疑是及时雨,救命粮,那可真是雪里送炭暖人心哪!况且,就这些生活在贫困线上、平常又很少有哪个领导去看望一下的人来说,省上的领导、市里的领导、县里的领导,甚至是企业的领导,能在节日前夕去到他们家里走一走,问一问,这件事本身就是对他们精神上莫大的慰藉;而对我们领导者来说能够亲耳倾听他们的呼声,亲身体察他们的困境,也何尝不是对某些人已经淡化了的责任感和公仆意识的一次唤醒。
当然,啥事都不能绝对化,我们提倡少座谈,多解难,并不是说春节座谈会一律都不能开,或者说,一开就是搞形式主义。在春节前夕,对于那些有贡献的专家、劳模,曾经付出艰苦劳动的离退休干部、工人,开开座谈会,征求意见,表示慰问完全是应该的;单位的职工在一起欢乐欢乐,团拜一番,省去节日期间互相看望的鞍马之劳,也无可非议。但是,大家千万莫要忘记我们省还有数以万计,甚至十几万职工生活在温饱线以下,务必把最主要的精力用到最需要社会关注的人的身上去,真真切切地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他们的家里去,送到他们的心坎上,并能够举一反三,不断地研究采取解决这个问题的具体措施。
雪里送炭情最真,愿我们每个人都永远记住这句古老、朴素的至理名言,而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