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谷中的困惑与期盼
——我省国有纺织企业职工心态录
周宁光
深化改革的大潮,拍打着共和国的每一个角落。在这大潮之中,身处低谷的国有纺织企业职工心态如何?癸酉岁末,笔者在咸阳市部分国有纺织企业通过采访交谈,观察思考,看到了国有纺织企业职工的困惑与期盼——
改革,让我欢喜让我愁
改革改变了亿万人民的生活,使国有企业职工得到了较多的实惠。这是绝大多数纺织职工的共识。在采访中,职工们普遍认为,不改革社会就不能进步,企业就不能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就不能提高。所以从客观上讲,纺织职工对改革是理解和支持的。但具体到个人身上,国有企业职工的优越感和安全感被危急感所代替,面对房改、物价、医疗制度等一条列改革措施,部分职工便显得不可理解和忧心忡忡。市场物价和医疗费用不断增长,令职工们普遍感到压抑和难以承受。一些老职工和离退休职工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感到忧虑不安。西北七棉一位职工对笔者说,房改已经让我们拿出了多年来的全部积蓄,医疗制度改革和社会养老保险还要让我们再拿出一些来,市场上物价“日新月异”,企业又这么不景气,仅靠我们职工的那点工资,恐怕是承受不起吧。
的确,计划经济的那一套体制和管理办法正在被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在这新旧交替的特定时期,人们的承受能力不能不发出分娩前的阵痛。就纺织业情况而言,除少数企业的效益可以外,大多数纺织企业亏损或严重亏损,纺织职工收入的增长幅度已无法与物价上涨的幅度相提并论,造成了职工实际上的生活水平下降,一些严重亏损企业甚至连维持基本生活都难以保证。职工们说:我们工人理解改革,支持改革,但改革也应考虑我们的最大承受能力。
企业,让我失望让我恋
笔者在采访中注意到,随着企业的不景气,企业职工对企业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由过去一心一意的主人翁发展到现在半心半意的雇佣者。职工们对企业既关心又冷漠,既失望又留恋。几位60年代就参加工作的老纺织在交谈中说,30年来我们为企业出力流汗,就是希望企业兴旺,可企业的现状太让我们失望了,我们是含着眼泪要求提前退休的。陕西二棉一位青年工人在街头摆摊卖本厂的产品枕巾毛巾被,他对笔者说:让我们依靠企业共渡难关,这可能么?企业自身难保,把卖不出去的产品都发给我们抵了工资,还叫我们怎么去依靠呢?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吧。
纺织行业陷入低谷,企业不太景气,致使一些职工情绪低落。他们不愿企业垮了,砸了自己的“饭碗”,可又自觉无回天之力,因而悲观消沉。部分职工觉得企业效益好坏具体到个人身上微不足道,因而混企业,工作上只求“过得去”即可,却把主要精力投入“第二职业”。
下海,让我羡慕让我忧
在采访中,职工们谈论最多的是社会分配不公。西北一棉、二棉和咸纺机职工在交谈中,对某些报刊捧“大款”吹“大腕”赞“×星”表示忧虑,认为对这些宣传过热,贬低了工农兵的社会形象,造成职工群众心理的严重失衡。少数企业职工休病假转劳保在外边跑生意,或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跳槽”“下海”收入颇丰,这对于在职职工的思想冲击很大,使他们难以安心本职工作。据了解,目前在纺织企业职工中,从事“第二职业”者约占企业人数的40%左右,一些严重亏损企业所占比例更大。但也有些职工认为“下海”风险大,不如在企业“混日子”保险。还有的职工留恋企业的福利待遇,觉得“下海”虽说拿钱多,可生老病死没人管。羡慕、观望、忧虑,构成了国有纺织企业职工想“下海”又怕“下海”的矛盾心理。
改革不仅冲击着国有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而且使人们思想中传统的观念面临挑战。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寿终正寝,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传统观念及思维方式也随之动摇。在这新旧交替的特定历史环境下,国有企业职工出现的困惑与迷惘应当说是能够理解的。随着改革力度加大,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相信国有纺织企业职工能够走出迷惘摆脱困惑,期盼共和国纺织事业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