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愁
——山区铁路小学生上学一瞥 (报告文学)
文/王恩豫
当上海、广州、北京等大都市的芸芸众生们为其出国留学或欣喜若狂、或绞尽脑汁的时候,被秦巴山深深藏裹着的铁路工人们,却在为家里的孩子入学而困惑忧虑。
当年,他们的童年充满动荡和艰辛,那时父母们忙着修筑宝成铁路,无暇多顾,加上沿线艰苦的自然环境,“寄宿小学”便是他们上学读书的“天堂”,之后的“十年动乱”,却让他们在“天堂”里酿就的理想和梦幻,全部化为泡影。入路后,面对着默默青山,静静的嘉陵江,他们全身心地工作;慢慢地,他们洞熟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于是,理想的“死灰”复燃了。几乎是一夜之间,这些被人们称为“第二代宝成路”的年轻父母们,把那复燃的“火种”投置在孩子身上。然而,谈何容易!铁路依旧,青山常在,风貌却今非昔比了。当年的“寄宿小学”房屋尚在,只是已让风雨侵蚀得斑斑驳驳,即便它们仍能“构筑”理想的“殿堂”,但在那些父母眼里,它终归属低档次、低品位。他们要让自己的“梦”追赶外面世界的“精彩”潮流!
何谓潮流?一流的教育。在他们有些人眼里,教学质量的品位和城市声名成正比,于是,西安、郑州、宝鸡……,便是外面世界的“精彩”潮流!
红卫坝,一个五等小站,若不是往来的列车惊起一阵声音,它终日被沉静所笼罩。而蔡妹已在此送走了十个春秋。开始,她心安理得,可终归耐不住同伴们的离走,变“躁”了,怨天、怨地、怨丈夫:没本事。丈夫受不了,离她而去。孑然一身的她,把“躁”心全部给了八岁的儿子,发誓一定要让他出人头地,不惜重金给儿子在宝鸡寻到一所寄宿学校。只是每到星期六,家在宝鸡的孩子被家人接走,唯独她——绝望中寻到一条生路:嫁给一个在市建国路做服装生意的小老板。梦想成真!她不“躁”了,至于那位老板在外时常彻夜不归,她鞭长莫及。每次和站区职工们谈起孩子上学一事,她总是振振有词:“他哪怕考十分,也比在这里考一百分强!”
小雷是两当工务部门的记工员,今年二十八岁,爱人也在当地工作,目前正怀孕在身。在西安、宝鸡等地,他有亲戚,而且大都身居要职。所以,他充满了自信和骄傲:“孩子一满两岁,我就送去!”
相比之下,白水江车站的华锋说话就底气不足。本来,当地有所小学校,据说质量和设施相当不错。可是,华锋却舍近求远,托人给女儿在西安找到一家学校,价高且不说,孩子在何处落脚?谁来监管?难住了他。有人讥嘲他自找苦吃,他说:“同一颗树上的苹果,站在桌子上摘就比站在地上快!西安是桌子,咱这——”摇摇头,一脸无奈。
80年代初,当下乡“知青”返城的浪潮正风起云涌时,一个“顶替接班”的浪潮也随之掀起;被大山和嘉陵江所困的宝成路亦是浪高潮涌。父辈,这些“第一代宝成路”们,那时正值年富力强,面对回归后终日无所事事的儿女,只得忍痛提早告别心爱的铁路。于是,其子女们成为一代新铁路工人,足迹遍布宝成铁路、阳安铁路、襄渝铁路……
而“小皇帝”的降生则来得太快,也显得太晚——外面世界开始“精彩”了。身处沿线小站的年轻父母们,受不住其冲击和诱惑,情愿自己寂寞,也绝不愿让其孩子寂寞,只是怎样去领略呢?又是父辈们关键时刻做出第二次牺牲,用自己“夕阳”的灿烂映照“小皇帝”。对此,他们不仅轻车熟路,而且还更上一层楼,不惜精力,给予极大的关怀和照顾;当年花一分钱给孩子买一颗糖尚要皱眉头,现在花上百元也不可惜。至于“智力开发”他们无能为力,只能放任自流。
略阳,一个倚着宝成铁路的小县城,八年前名不见经传,可随着襄渝铁路、阳安铁路,“小皇帝”们涌入、回归,一时间,在那些山区小站年轻的父母眼里,竟成为“文化和误乐”的中心。而位居车站广场一侧的铁路幼儿园和小学校,则是一些“老”宝成路们新的寄托之地。每当日去西山,该地的大门口便围满了他们,接外孙,接孙子,接……。一个个是那么热忱,那么兴奋,委实让人叹为观止。
老赵退休前是一名很出色的火车司机,而今又开上车,却不是火车,是接外孙和孙子上学的人力三轮车。开始去幼儿园,而后学前班,风风雨雨,从不停顿。每每,外孙坐外,孙子坐里,同样的衣着,同样的笑脸,老赵更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忽一日,人们不见他们了,又几天,蹬车者换了人,是老赵远在襄渝铁路线工作的儿子。原来,老赵已离世。依着儿子的意思,俩“小皇帝”往后上学步行走,可是,俩“小皇帝”竟死活不肯,非车送车接不可!无奈,儿子只得顺从。眼瞅春假期快至,以后咋办,儿子愁绪满腹……
随着社会的进步,爱的情感日臻完美,多姿多彩。今天,“第二代宝成路”们奉献给“小皇帝”的爱,仅靠赤诚、无私、坦荡等词已远远不够。爱出个性,爱出火爆……既让“父辈”们惊诧,也让路外的年轻父母们自叹不如。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所谓“智力”开发用品,他们几乎发疯般地不惜重金想方设法买来,至于其它诸如服装、玩具、更是倾尽财力以予供给。而对自己则是节省再节省,平时买菜瞅最低价……
矛盾吗?太矛盾了。且不说那些用品尚待验证,单讲其心态:一些人不觉间陷入虚荣和攀比的泥潭之中。由于其地处山区,加之早年又没喝多少墨水,所以,他们全部希望只得寄托给学校,可学校除了文字和基本的道德规范,还能多给些什么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困惑和忧虑!
眼下,横现河车站值班员李杰正陷入困境难以自拔。前几年,“钢琴热”时,他花300多元给女儿倩倩买了一台国产电子琴,年仅六岁便送到县文化馆举办的电子琴班学习。当时,他并没抱多大希望,不想倩倩竟很具天赋。这下,李杰热血沸腾了,星期天一大早骑自行车往县城送,往返二十多里,从不叫苦喊累。而倩倩也不负父望,省、地、市比赛中多次拿奖。结果,问题也来了,最初买的国产电子琴音质较差,需用日本的替代。李杰毫不犹豫,牺牲了住房集资款。按说,他从此可以舒心,静等人们的掌声和羡慕的目光了;可随着倩倩技艺的日益提高,费用又成他一块心病。当她是初级班,若想向高层次发展,唯有去省城!无疑,那费用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他愁肠百结,想就此结束,却又顶不住众多老师的惋惜之声。怎么办?他无从所知,只得在心里暗想:也许会有奇迹发生?
奇迹?当初的所为,心里的隐秘之处不也包含有一丝创造奇迹的念头吗?而今骑虎难下,倘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美梦尚可成真;若从此结束,无疑将是一个恶梦的起头!
对此,双面铺接触网工区的刘超所为,就显得很随意。凭他哥在西安,父母在宝鸡铁路中学教书的优越条件,若去追赶潮流,无疑是佼佼者。他很欣赏一位外国名人说的话:“生命在自由中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所以,对其孩子就很宽松。寄托的希望也很实在:“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没必要那么苛刻。当年,我父母对我也曾寄以大希望,当工程师、当作家,结果怎样?失望挺大!其实当工人何尝不好?实在,不用虚伪,烦的时候就喊几声!我觉得人就应该这样,一开始就应该真实。”当说到沿线有些孩子不负父望,学习很好,父母大喜过望时,他对笔者说:“没必要高兴,更不应该到处张扬,孩子学习成绩好说明他们入了道,高兴之后往往生出更大的企求……也难怪,我们这批人过去失去的实在太多了,总想在孩子身上捞回,能捞来吗?因此,还是安于现状好。总之,一句话,对孩子,对自己,要面对现实,排除虚荣心……”
是的,我们应该面对现实。愿“第二代宝成路”们,还有山外那些条件优越的年轻父母们,永远记住一句话:孩子既是社会的未来,也是父母的未来。未来的歌今天去唱,唯有脚踏卖地,那歌才是纯洁、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