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04月05日

陕西工人报第3版 陕西青工在日本 虚假广告:消费者的灾难 图片新闻 文人画与当今社会 图片新闻 新华书店在呼唤

当前版:第A3版:第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3版
03

新华书店在呼唤

文/闵长鹏

新华书店,是一个书的天地,书的世界。

然而,如今的新华书店,正在悄悄地、不知不觉地变化着,它似乎已失去往日的辉煌,人们不禁要问——

新华书店怎么了?

△新华书店有减无增

在纷纷崛起的高楼商厦、宾馆、酒吧、舞厅、浴池中,新华书店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它依旧还是昔日那般模样:破房、旧屋;六七十年代所建的那几所店堂,到了大改革、大发展的九十年代,依然还是那几个;有的地区甚至已将曾经是新华书店的黄金地带,拆迁改着它用。

据笔者对沿海地区的某个市区的调查:该市区六十年代共有新华书店14个、七十年代22个、八十年代初发展到31个,到九十年代又恢复到了七十年代的水平。岂不怪哉?与此同时,个体书店、书摊却大量增加,大大超出了新华书店的数量。这真是一个怪现象。

△新华书店无人进

说“新华书店无人进”,也许失之偏颇。但进新华书店的人不多、或者说在减少,这恐怕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

如今人们上街、进城干什么?打工、做生意、开饭店、摆摊子……第一件事是挣钱。逛商场、泡舞厅、跑剧院、进馆子……第二件事是娱乐。有钱不愿花的地方正好就是:新华书店。据笔者对某一县城的新华书店调查了解:该店每天平均光顾者只有60人上下,书的成交额每天平均也只有500元左右。这又是怎么回事?

△新华书店不姓“书”

一位干了近30年新华书店营业员的老师傅告诉笔者:过去,新华书店的书籍是从古到今,从外文到中文,从成人读物到学生课本,从文化、教育到科技、卫生,可谓是应有尽有。而现在的新华书店是名不符实,要的书没有,不要的书大量涌入。过去本来一些相对稳定的书籍柜橱,则难以固定,时常被一些名噪一时的“畅销书”以及一些消遣读物所冲击。特别是每年临近春节的前两个月时间,书店则被大量的挂历、年画、门联等所淹没……谁也顾不得进书、卖书,谁也不去买书、看书了。

一年前,一位年收入5万元左右的养蝎专业户,曾去政府大院责问该县县长:你们光叫我们大胆经营、快速致富,而想买几本养蝎知识方面的书籍却买不到,这叫我们怎么个干法?事后在县长的亲自过问下,这位养蝎专业户终于如愿以偿了。但反过来一想,若是人们想买一本所需要的书籍,都要去找县长、市长过问,岂不怪哉?

新华书店何以败阵?

△读书无用论回潮

“书能当饭吃,知识能当钱用?我也不过上过两年的学,现在一年不照样挣它个几万块……”一名干服装生意的个体青年如此说道。

在我们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持此种观点的人并不在少数。

这些年,借着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从城市到农村,确有不少的人是富了。然而,富了之后干什么、把钱花在何处?有很多一部分人不知道、也从不去考虑,更谈不上去学点知识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改造自己。物质富有而精神空虚的人,整天无所事事,有的在于一些与己与社会与他人无益的事,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吸取知识的途径增多

“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今获得知识的途径并非只有‘啃书’一条道,途径多的是:诸如电影、电视、收音机、录音机、报章、杂志以及大众传播的信息等等,只要内容正当有益,人们都可以从中学到知识,受到启迪,得到教育……”一位宣传部长如此道来。

的确,在时代大变革的氛围下,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人在寻求形式新颖、内容活泼、易于接收、消化较快的“快餐式”“读书”方式。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发展趋向,新华书店逐日萧条,也可以说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吧。

△不健康刊物的冲击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大潮,书市上商易与骗局同“热”,炒股与“娟案”共长,大浪起处,泥沙翻腾。不伦不类的粗俗读物自然在一些书屋、报亭、地摊乃至流动卖报者之处泛滥成灾,这使得必须守法经营、清正典雅的新华书店,只能是望而生叹,无可奈何了。

新华书店何去何从?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在科学技术浪潮的不断推进下,我们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无论你是谁,都必须读书学习,不断用知识去提高自己,改造自己。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自己活得更充实,另一方面可以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知识来源于书,而书自然离不开新华书店这一中间媒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新华书店这块阵地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场合下,都必须生存下来。

新华书店是否就远远陷入难以自拔、无法可救的困惑之中?否。要使新华书店步出困惑,重整雄风,一个关键的问题是需要自救。面对如今书市的特定氛围,新华书店若依然采用墨守陈规、坐地经营的方式,似乎已彻底行不通了。据资料载,韩国曾发起过全国性的读书运动,并以1993年为“读书年”,这对我们、特别是办“店”者,似乎应该有所启发吧?

新华书店不仅要生存,而且要发展。因此我们的出版发行部门,要针对当今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特点和实际,进一步做好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多出版发行人们急需、对社会和未来有益的书,从而以书多、书好冲击和排挤无益社会和人类的粗俗读物。

新华书店在呼唤。它不仅仅是在呼唤其本身的立足、生存和发展,而是在呼唤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觉醒;呼唤祖国的前途,社会的未来。试想,一个低知识、少知识、没有知识的民族,将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一个低智力、低文化、低素质的国家,其前途和命运又何在?

所有这些,难道还不值得我们每一个国人的深深思索吗?!

本版速写 陶炳林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