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人间真爱
在海军西安办事处住宅区,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财务助理员张小平和妻子成鸿鹰搀扶着一位古稀老人上下楼梯,生怕老人有个闪失,嘴里还“奶奶”、“奶奶”地叫个不停。许多人还以为这老人是他们的亲奶奶,夸小俩口孝顺。熟悉内情的人才知道,那老太太不是他们的亲奶奶,而是鸿鹰家60年前的保姆!
老太太今年82岁,小名叫徐阿二,生于黄浦江畔,一辈子无儿无女。就是这位耄耋老人,用半个多世纪的心血,以善良、朴实的情愫,养育了成家整整三代人!
这徐阿二20多岁起便在上海成鸿鹰的母亲唐寿珍家当保姆,先后看大了唐寿珍姐妹四人。1968年,她随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唐寿珍来到陕西商洛一家电子元器件厂。1972年,36岁的唐寿珍不幸中年离世。当时,鸿鹰才11岁,家中还有一个多病的父亲、9岁的妹妹、6岁的小弟弟。1984年,父亲成振声又大病一场,神志恍惚,精神失常。鸿鹰的继母看着这行将破碎的光景,一走了之。
父母相继去世后,鸿鹰姊妹三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那时,刚进厂当合同工的鸿鹰每月只有100来元钱,既要操持全家生活,还要供妹妹读自费班,是徐阿二凭着一颗爱心帮她支撑起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姊妹三人在老人的苦心拉扯下,长大成人。在风雨同舟的岁月里,姊妹们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感,亲昵地称徐阿二为“奶奶”。
1987年,成鸿鹰与张小平建成了小家庭,有了女儿冰洁。岁月的风霜染白了“奶奶”的头发,她已到了耄耋之年。夫妻俩合计:“奶奶”几十年没享过啥福,现在老了,咱要照顾好老人的晚年生活,为她养老送终!
徐阿二生性孤癖,凡事总要听她的,小俩口就一依再依,只要老人高兴。饭桌上,隔三差五总少不了老人爱吃的红烧肉;节假日还搀着老人逛公园,看街景;逢年过节总忘不了给老人添上几件新衣服。
去年,鸿鹰随厂迁到西安。她的身体本来就不太好,20多年前照顾父亲时落下的神经衰弱等病使她整日疲惫不堪。但夫妻俩还是把老“奶奶”从商洛接到西安,这样,才放得下心。
去年11月8日深夜,徐阿二不慎跌倒在地。次日,张小平便把老人送到医院,拍片、诊断。当确诊为股骨颈骨折并要住院治疗三个月时,平日里好动的老太太硬是不肯,反复做工作没着儿,无奈接回家做牵引。
没有工具。张小平挨家挨户地借。碰巧,在商洛某医院当骨科大夫的同学贾晓军来家里,说他那里有一套工具。西安到商洛160多公里,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时,传来老太太一声声疼痛叫喊,他们断然道:找车,到商洛去取!
取回工具返回西安时,已是夜里八点多钟了。顾不上一整天未进饭食,他们和办事处医生立即为老人打麻醉药、插钢针,做完牵引,时针已指向零点。天刚亮,张小平顾不上送女儿去学校,又拖着疲惫的腿上街买来排骨,精心为老人煨好排骨汤,端到老太太床前。
每天,成鸿鹰为老人翻身、擦身,用学过的中华养生益智功一次次地为老人发功、接骨按摩。整整三个月,真情融化冰雪,老“奶奶”能拄着拐棍下地了,81岁的老人奇迹般地站起来了!三天后,就扔掉了拐棍,走路如常人,竟一点都不跛!
有一年盛夏,老“奶奶”大便干燥,一个多星期解不下大便。成鸿鹰买来儿瓶“开塞露”,为老人一次次排便,可还是不行。一急之下,她找来一把小调羹,关上房门,一勺勺为老人掏。大便味熏得人在小屋没法呆,成鸿鹰也被熏得头发晕,可她硬是忙活了两个多小时,掏完了全部大便。看到眼前的“孙女”为自己苦心忙碌,热泪涌出了老人的眼眶。
有人对此不解:“老太太都是棺材瓤子了,有今个儿没明个儿的,也不知这夫妻俩咋想的?”张小平夫妻俩说:“尊敬老人,让老人生活得快乐,这是我们民族的美德。老‘奶奶’是我们家的三代功臣,今后,我们还要好好侍奉她。”(韩宏)?题图(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