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迷的心声(小品)
徐剑铭
人物:丁子(丁)、丁妻(妻)、小兔子(小)
(幕启:丁端一盆衣服上,放下,匆匆搓洗)
丁:啥?看我这样子是怕老婆?不,我这是以劳动争得男子汉的合法权益。今下午就跟老婆订了合同。我把这衣服洗完,今晚就可以看世界杯足球赛。嘿,看球赛那才是人生的最高享受哩!昨晚那场精彩不精彩?18号边路突破,一记妙传,球到中场,10号拍马赶到,一个金钩倒挂(作钩球动作)“啪”……(摔倒,妻上场。)
妻:摔了个“屁股蹲儿”……瞧这神经病!
丁:(爬起,望妻)你,吃红牌,罚下场了?
妻:谁吃红牌了?我这是刚下中班。
丁:噢,刚下班,刚下班。
妻:哎,我说丁子,你这是洗的什么衣裳?肥皂呢?
丁:噢,肥皂?(拿过妻的提包往上搓,眼直盯电视机)。
妻:往哪儿搓?
丁:电视机?时间到了,队员马上就要进场了……
妻:唉,球迷,整个一个神经病,真拿你没治!(打开电视机)看吧,看吧!
丁:谢谢,谢谢圣母皇太后!
妻:贫!咱可说好:老老实实地看,不准大呼小叫,乱说乱动。
丁:是,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我成了牛鬼蛇神了!
妻:更不准把你那伙球迷朋友叫来,搅得四邻不安。
丁;是,不准……你哪,到里屋安歇去吧(推妻下场)。我老婆是超级睡星,倒头就见周公,这天下,就是我的了!(看电视)。双方队员入场了,啦啦哩啦……好精神!
(小兔子慌慌张张上场,手拎塑料袋,内装几根黄瓜,在门外学蛐蛐叫)。
丁:蛐蛐一叫,伙计来到。为防万一,先对接头暗号。非洲雄狮。
小:欧洲红鹿。
丁:马拉多纳。
小:罗马里奥。
丁:亚洲虎。
小:北极熊。
丁:三比一。
小:二比零。
丁:没错,自己人!(开门,小兔子一头撞人)嘿,你这是头球攻门!
小:嘿嘿……嫂子呢?
丁:里屋睡觉去了。怎么样,老哥比你强吧?瞧你,为看个球赛,叫媳妇撵得像个小兔子。
小:本来就是小兔子吧。别说了,看球,看球。我还带夜宵来了(递给丁一根黄瓜,自己吃一根)。韩国队对西班牙队。亚洲人跟欧洲人一决雌雄,有看头!你看,韩国队中场截断。
丁:快传,快传,好球!射门,射门!
小:射呀!不行,对方在门前密集防守,传给边路
丁:晃过后卫,射!好球!
小:进了!进啦!韩国队进了!
丁:好样的!亚洲人好样的!
小:(唱):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
丁:小(合唱):我们亚洲,水是热血流……(丁妻上场)
妻:半夜三更的,这货又发神经了!开门!(丁,小皆惊)
丁:不好!“鬼子”进村了!
小:那……我……我……
丁:先隐蔽一下。(将小推倒趴下,拉过一条单子盖在小身上。丁开门后忙坐在小的背上)。
妻:半夜三更,你又喊又叫,又唱又跳,你还有完没完?
丁:完?没完,现在是二比一,韩国队还落后一分,正热闹呢!
妻:你呀!(将丁拉起,自己坐在小的背上)啥时买的沙发,我咋不知道?
丁:沙发,啊,杀法骁勇!韩国队杀法骁勇,你看,他们的反击速度多快!
妻:这是哪跟哪呀?
丁:韩国对西班牙,亚洲对欧洲。
妻:亚洲人踢球不行。
丁:亚洲正在崛起啊,沙特,韩国这次都打出水平来了。你看,韩国队又一次防守反击,一记长传,球到对方门前,头球冲顶……
(小兔子掀起被单一角,露出头来想看电视)
(丁急忙朝他嘴里塞黄瓜,又拉下单子)
妻:你转来转去,忙活啥?
丁:不忙,不忙,刚才那个球没进是不?
妻:我说亚洲队不行嘛。哎,这哪来的黄瓜?
(从塑料袋里掏出一根黄瓜,吃。)
丁:你再看这个(小兔子又要抬头,丁忙按住)这回是左边锋带球过人,回传中路,13号拔脚怒射,好球!
妻(站起,向电视机靠近):进了,这球还可以!
丁:二比二,平了!平了!
(小兔子撩开单子,站起来,单子仍斜披在身上。)
小:韩国队进了一个球?
妻:进了一个!(回头见小)哎,怎么是你?
小:嫂子,是我!
妻:小兔子,你啥时进来的?我咋没看见? 小:我那不是,给你当了一会儿沙发了嘛!
妻:哎哟,这,这像啥吗?死丁子,你……
丁:不是,是这么回事,他是……
小:嫂子,别生气,我们这些球迷,没治!
妻:唉,不是我们女人家不爱看球赛,我们是不愿意鼓闲劲,整个一个世界杯,折腾一个月,你见一个中国队员的影子吗?踢来踢去,全是外国人,没劲!
丁、小:也是,全是外国人!
妻:中国的足球运动员和你们一样,坐在自己家里看人家外国人争冠军,他们心里好受吗?你们心里好受吗?
丁:唉,啥法子!
小:丁子哥,嫂子,别丧气,咱们中国这么大个国家,这么多人,总不能老坐在家里看人家比赛,总有一天,中国足球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妻:(一拍小的肩膀)小兔子,这话说得在理哩!等到中国参加世界杯赛,嫂子我也跟你们一块看比赛(将手中的黄瓜看了看,扔掉),到时候,吃的喝的,嫂子我全包了!
丁、小:嘿!没看出来,你也是个球迷!
妻:到时候,咱们可要可着劲给喊:中国队,加油!
丁、小:中国队,加油!
丁、妻、小:中国队,加油!
中国队,加油!
中国队——加油!!
(幕在激情的呐喊中落下)
本报《业余舞台》欢迎短小精炼的各类文艺演唱材料。来稿请寄本报副刊部,勿寄私人。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