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延安寻根记
手帕里,是一掬延安的泥土;水壶里,是一束延河的浪花;旗帜上,是“赴延安寻根考察团”八个金色大字。由中央民族大学和北京武警二支队七个民族11位成员组成的寻根团,结束了为期6天的考察,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归途。他们在心中默默地呼唤: “我们的根在延安!”
这话语,饱含着激情。50年前陕甘宁边区的延安民族学院和中央警卫团,分别是他们中央民大和北京武警二支队的前身。为了从革命遗址上追寻历史的年轮,从先辈和延安人民身上吸取营养和知识,担任寻根考察团团长的崔利群(中央民院学生工作部部长)、李跃刚(北京武警二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和大伙一起,不顾20多个小时的旅途劳顿,7月28日刚在西安下火车,连车站也没顾上出,就登上了发往延安的列车。在列车上,由民大学生蒙古族姑娘韩梅和朝鲜族姑娘韩昌梅作曲的寻根团团歌诞生了:“告别军营,告别校园,我们寻根到延安。这里留下了先辈创业的足迹,这里升起了民族胜利的希望;这里珍藏着后人们阅读的史卷,这里迸发着中华腾飞的源泉……”
这高昂的基调,优美的旋律,沟通了两代人的心灵;连结了昨天和今天。带着儿孙去延安旅游的“老延安”、西铁公安处的一位离休干部,在列车上与寻根团的年轻人成为知音;105岁的老寿星、当年三五九旅的老战士李志安,主动和他们话当年;百忙中的延安地委、地区民政局负责同志赶来了,向他们叙说延安的传统和今天的变化。怀着对先辈的崇敬之情和深沉的爱,他们向“四八”烈士陵园的张思德墓敬献花圈,在枣园毛泽东当年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台前重温老一辈的教导,纪念张思德牺牲50周年。
延安大砭沟民院旧址前,因铺设引水管道工程将大路旁延安民院的标志碑埋进了土里。受寻根团的感染,青年农民冯复元主动引路,并脱下鞋袜光着脚用手刨泥土,手皮磨破了,指甲磨没了,他们终于将标志碑找到了。看着这辉煌的实证,寻根团的团员们个个激动、感奋。青年农民又提来河水,将标志碑冲洗干净,又小心翼翼地抬着寄放到附近的一户农家,并让地方政府在施工后安放在原址上。
延安民院旧址位于大砭沟内的山坡上。知情的老农冯有经不顾年迈体弱,一面带着师生们翻沟爬坡,一面热情地作着介绍: “这排窑洞是学生宿舍。” “这排窑洞是教员和院领导住处。”“这块平坦地是民院操场。”在当年民院教育处长乌兰夫的窑洞前,师生们纷纷合影留念。
在寻根考察中,11名成员不顾酷暑的炎热,还参观了延安开放的所有旧址和纪念地,参观了南泥湾,向延安四中的师生们赠送了书籍,给延安武警部队演出了精彩的文艺节目。临行前,他们给延安人民留下一面锦旗,上面写道:“五十六个民族心系延安”。
“再见,延安!再见,先辈创业者留下的这块红色的热土!”列车启动了,寻根团的成员们永远忘不了这次圣地之行。
本报记者 杨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