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大王”的故事
——记职工艺术家郭建中
文/剑鸣
郭建中是西安北郊六村堡人,用他的话来说:咱是农民,祖辈几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朋友乡党们很少有人叫他的官名,见面直呼小名:八牛,这小名也土的掉渣儿。
八牛自小喜欢文艺,唱戏、说快扳,在村里是个活跃分子。高中毕业后回乡当了几年农民便被推举到六村堡小学当教师。于是便在学校里辅导孩子们搞文艺演出。在他的组织辅导下,六村堡小学的文艺活动在区上都是蛮有名气的。60年代初,郭建中主要是说快板。他说的快板都是他自己编的,他编的快板都是他身边发生的事。1964年,他自编自演的快板红色接班人说的就是他村上一位青年人自愿当饲养员的事,在市上演出还得了奖,又在市群众艺术馆编的演唱材料集上发表。从那以后,他成了市上业余舞台上引人瞩目的角儿。以后他又与说陕西快书的刘文龙结为挚友,俩人相互切磋技艺,在省、市群众艺术馆、市工人俱乐部的热情扶持下,郭建中的名字就越叫越响了。
但是郭建中以后却改行了,或者说改变了主攻方向。喜欢上了讲故事。因为生活中的人与事太多太生动了,编快板来不及,他就直接讲给别人听。听得大伙捧腹大笑。他觉得故事这种千古流传的最简朴的艺术形式反映生活更直接,更生动,更真实,又最受群众欢迎,况且故事不要任何导具,不须任何条件,田间地头、树荫路边炕头,到处都是舞台。而故事的素材俯首皆是。八牛是农民的儿子,自幼生长在农村,天赋中就有中国农民的那种机智幽默,又不断地从丰富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于是,他的故事就有他的特点,或者说一个农民故事家的特点:朴实、淳厚、生动、幽默、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他讲的故事用的是纯正的关中方言,听他讲故事,你会忘记他是故事员,你是听众,仿佛你和他都是故事中的人;仿佛他在和你一起“谝闲传”。正是在这种“八牛效应”中你受到了艺术的感染和启迪。
八牛不仅故事编得好,讲得好,而且是个充满热情的故事家。在陕西,他的知名度很高,很受听众欢迎,所以,请他讲故事,请他辅导的可谓门庭若市。八牛历来是只有能抽身,来者不拒。骑一辆破自行车到处讲出、辅导。八牛是个高度近视眼,有时讲出回来晚了, 路上摔倒拌倒,搞得鼻青眼肿的事没有少发生过,但他仍然痴心不改。他觉得:用自己的艺术给别人带来欢乐,是人生最大的欢乐!
屈指算来,八牛搞业余文艺活动已三十多个年头了。.他自己也是53岁的小老头了。但他依然神采奕奕,走路、说话、讲故事还像个小伙子。这三十多年,他讲了多少故事?有多少听众,获过多少大奖,他自己也说不清了。但他的故事不仅誉满三秦,而且声名远播。被美誉为“全国故事大王”,“中国新故事讲述家”。最近又被全国总工会中国曲协正式授予“全国职工故事家”的称号。中国录音录像总社为他的故事出版了合式录音带、中国社科院民间文艺研究所专家们称他的故事为“郭派”。
八牛的故事讲完了,读者还会有疑问:郭建中既然是农民,怎会被省上命名为“陕西省职工艺术家”呢?
说明了也非常简单: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这位乡土艺术家,先是将他从学校调到未央区文化馆工作,以后,中国农业银行西安分行相中了他、将他调到西安分行工会任宣传干事。农行干部,当然是在职工之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