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09月13日
第3版
03

包公遗骨多磨难

北宋嘉佑七年(一六零二年),包拯六十三岁。一天,正在开封府紧张办事,不幸突然昏倒了。抬回家后,虽经名医抢救,但不久还是去世了。

宋仁宗派人护送包拯灵柩回到合肥,安葬合肥城东五十里大兴集。但究竟下葬在大兴集何处?长期是个谜。直到一九七三年,才在合肥东部发现了包氏家族墓群。其中,包拯墓碑上书:「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廉包公墓铭」。这一发现,在全国史学界引起了轰动。 

随包拯遗骨出土的墓志记载:包拯「其声烈表,爆天下之耳目,虽外夷也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包公不幸去世后:「忠党之士,哭之尽哀,京师夷民,莫不感动,叹息之声,闻于衢路」。可见包拯深得民心,广受爱戴。

包拯的事迹几乎家喻户晓,今合肥包公祠里一副对联就作了形象的概括:「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账灾黎,慈善无量,依然菩萨心肠」。这副对联生动反映了包公执法如山,廉洁爱民的高尚品质。因此,后人称包拯为「真御史中丞」,冠一「真」字让它区别于封建社会的贪官污吏。

包拯及两个儿子、两个媳妇等十二座古墓中的遗骨出土后,分别装进几个木箱。根据包氏后裔意见,这些遗骨运回包公老家合肥东文集公社龙山村埋葬。遗骨运回去后,正准备隆重安葬,当时全国正处在批林批孔阶段,包公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诬为「牛鬼蛇神」,在报上点了名。所以有关领导坚决不准重新安葬。

包公后代无可奈何,其第三十四代孙包遵元只好在自己房屋旁搭了个简陋的草棚,把几箱遗骨放在里面,因为老鼠猖獗,木箱被啃坏,加上长期雨淋,木箱开始腐朽。一九七五年,形势有点放松,包遵元带领几个子女在一风雨交加的夜晚将几箱遗骨掩藏在柴车之中,悄悄运到不远的龙山上,葬在离包公父母三百米远的荒山僻壤之中。为掩入耳目,这位三百多年前威风凛凛的包大人坟头很低甚至不及旁边普通百姓坟头高,更没有竖碑。

(摘自《特区工报》解王泉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