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架构起“信息金桥”
——陕西通信大发展扫描
生活在陕西的人,无论是在西安、宝鸡、汉中等这样的大中城市,还是延安、榆林、商洛等地的山区小镇,这些年都有同样一种感觉,那就是电话一天天好打了。
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或是在街头电话亭,拿起电话一拨,远在异国他乡、天涯海角的亲朋好友都似近在咫尺。
住宅电话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BB机、“大哥大”已不再新鲜,可视电话、数据通信等新玩意开始时兴。
可以说,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通信手段陕西都有了,总容量48.7万门程控交换机,连同总长度超过2千公里的光缆28条微波干线及卫星地球站—起,构成了以西安为中心,横贯关中、沟通陕南、陕北,连接我国西北、西南、中南,通向全国及世界100个国家和地区的通信大动脉。
(一)
陕西作为西北经济文化的中心,其通信发展曾有过辉煌的过去。这个曾在全国率先开通微波电路的省份,在1969至1976年间,先后建成西安至北京、西安至成都、西安至武汉、西安至郑州、西安至延安等5大微波干线,西安从此成为西北、西南、中南通信的要冲。
当改革开放的浪潮,由沿海波及到内陆的陕西时,社会对通信的需求骤然猛增。1978年,陕西全省的市话总容量只有4.78万门,其中自动交换机2.45万门,以明线、电缆、微波等手段为主的通信传输网,已开始不能满足滚滚而来的通信需求。许多地方的通信能力严重滞后,模拟设备占很大比重,尤其是农村“摇把子”占了主导地位,省内各条电话和通向全国各地每条长途电路频频告急,均是超负荷运转。“装电话难、打电话难”,一时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本应是国民经济“先行官”的通信,却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掉人者”。
(二)
旺盛的通信需求为陕西通信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陕西邮电部门决策者们,把增强通信能力摆到一切工作的首位,紧紧扭住通信能力不放,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打通信攻坚战。
“大胆利用外资,走负债经营之路”,是陕西邮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出的重要决策,他们始终坚持高起点、采用新技术,从省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城市电话程控化、县城电话自动化”,作为实现通信适应超前的有效途径。“7.5”期间,先后利用国外贷款为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汉中、铜川、榆林、延安等8个城市和4个县引进了7.2万门程控交换机。相当于80年代初全省总容量的1.5倍。1992年,又利用1150万美元,为7城市电话扩容,总容量达9.4万门,新增长途交换设备9030路端。同时,又利用国内贷款,为安康、商洛两地市引进1.2万门程控交换机,使10个地市全部实现市话程控化、9个县(市)实现程控化、59个县完成市话自动改制,甩掉了“摇把子”。
但是,随着全方位多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社会对信息传递需求日益高涨,电话越装越紧张,“雪崩”效应开始出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陕西邮电部门敏锐地感到,加快陕西通信更大更快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已经具备。1992年,他们先后三次调整“8.5”邮电发展纲要,规模一次比一次大,在1992年明确提出了“8.5”后三年完成通信建设的“112560”工程。即建设11个邮区中心,25条长途传输干线,改、扩建60万门市话交换机。陕西通信发展因之进入超常规发展时期,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
到目前为止,全省10个地市和24个县开通了数字程控电话,市话用户突破34万户。与此同时,移动通信、无线寻呼在陕西亦是迅速崛起,目前已建成西安900兆移动通信系统和全省10地市13个县800兆移动通信系统,并实现关中地区漫游;30个县的无线寻呼台相继开通,BB机和大哥大用户分别达到11.4万户和1.89万户。
(三)
邮电通信发生的量和质的飞跃,为陕西得天独厚的旅游业和能源开发,提供了便利通信条件,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目前,陕西邮电的“8.5”规划的主要指标已经完成,当前他们又把目光放到“9.5”上,为陕西邮电发展描绘出了诱人蓝图——
“9.5”期间,邮电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将分别达到30亿元和3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3%和20.1%。电信方面,长话业务电路达8万条;全省电话网总容量达3000万门,电话普及率达到6%;实现县以上长途传输数字化、市话程控化,农话自动化。陕西通信的明天必将更辉煌!
(养俊 剑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