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5年07月11日

陕西工人报第3版 梦想翅膀 图片新闻 山西有个寡妇村 心理缺乳 广告 又一种挣钱法哈登兄弟“吃”出一本美食指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当前版:第A3版:第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3版
03

心理缺乳

——难圆的世纪之梦

文/曲明

因为工作需要,前不久我曾拍过一部片子,题目叫“走出家教误区——独生子女心理素质教育亟待加强”。这部专题原是针对成都一位中学生因不堪忍受个别同学的欺辱上吊自杀有感而发的,目的是想给家长们敲敲警钟,不要仅仅满足于充当孩子物质上的“衣食父母”,更重要的是要做孩子精神上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提供充足的“心理营养”,以期从孩提时代起,就注意培养孩子健康、健全的人格。片子播出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不少家长甚至找上门来,探讨咨询有关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有的则视我为知己,毫不隐讳地谈了自己在教育子女上走过的弯路——

他从小就弱,他不想在孩子身上再现自己的当年。于是,一个塑造“男子汉”的计划就这样开始实施了……

他是做文秘工作的,在大家眼里,也算是个文化人了。然而,文化人给孩子起的名字却一点也不“文化”,当那个不谙世事的小生命刚一坠地,等待他的就是一个匪气十足的命名:“于野雄”。

孩子渐渐地大了,同事们都说那模样、神态很象他,实实在在一个“小小于”。一般说来,孩子象爹自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他却被深深地刺痛了。在他看来,象是弱小、无能的代名词,他决不能容忍孩子象自己,否则,还叫什么于野雄?记得第一次实施“男子汉教育”,是在孩子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那天四岁的于野雄哭着回来告诉他,说他们班一个小朋友抢他手里的玩具,他不给,那个小朋友就打了他。听了儿子的哭诉,他仿佛看见了幼年的自己,一股无名火腾地窜了上来,他劈手打了儿子一巴掌,并责骂道:人家打你,你就不会打他?你没长手?怎么就这么浓包?骂过之后仍不解气,又带着儿子找到那个小孩,在他的威逼下,小小的于野雄,第一次向伙伴举起了稚嫩的小拳头……若干年后,他终于明白了,此番作为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播下的是一颗多么可怕的种子!至此以后,小野雄似乎也明白了,别人打自己,自己也可以打别人,否则,爸爸就会不高兴,就会骂自己。

更为荒唐的是,从那天起,这位父亲在阳台上竟亲自为孩子吊了一个沙袋,一有空就要逼着孩子练上几拳。他说,当时只是想让孩子锻炼锻炼,增强一点自我保护能力,免得太软弱,老受别人欺负。没想到这孩子渐渐地练上了瘾,架也越打越凶。当他意识到他在教育上的失误之后,想纠正已经来不及了,“这孩子终于还是给我惹了祸。那是孩子上初中以后,因为这孩子学习成绩一直还不错,加上凶能震住其他同学,一位不负责任的班主任竟‘因势利导’,启用于野雄担任了一班之长。升人初二后,班上转来了一位男同学,这位同学恰恰因为爱打架,在另一所中学呆不下去了才转学的。一切似乎是天造地设,偏偏让他碰上了于野雄,偏偏于野雄又是一班之长,是随时可以帮助他的头儿。于是,一场恶斗就这样发生了,于野雄被打断了一条胳膊;那位转学生则被他的重拳打进了医院……”

这是一个颇有代表性的故事。我想起了那句古老的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于野雄的今天与他父亲在教育上的偏差、正好构成了不可逆转的因果关系,因而这一切,又好像都是情理之中的事。

女儿没有父亲,却得到了比父亲健在时还要多的爱。当得知女儿被拘留时,她哭了:女儿什么也不缺,怎么会去偷呢?

丈夫是因公殉职的,唯一的女儿办理了顶替手续。单位的领导很开明,工资照发,孩子可以继续上学。对于娘儿俩来说,这样的照顾可以称得上是无微不至了。

她们的生活平静而满足,唯一的缺憾是丈夫没有了,对女儿的爱便显得有些单一。因此,她常常在潜意识里就有一种愿望;孩子没有了父亲,做母亲的要尽双份的义务,无论如何,都不能委屈了孩子。她宠女儿,护女儿,以至于当女儿有了过错后,她更多责怪的是自己。女儿要去春游,她大包小包地准备,恨不能连自己的心也带去;女儿要和同学聚会,她亲自为女儿收拾打扮;女儿要过生日,她不厌其烦的将好吃好喝的端上餐桌,自己却默默地呆在一旁,看着一帮小年青嘻笑打闹。一次,单位一位同事告诉她,说发现她女儿和一帮男孩子在舞厅里跳舞,她听了并不理会,心想孩子课业太重,放松放松也没什么不好。直到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孩子的学习成绩大幅度滑坡后,她似乎才意识到了过分的溺爱在孩子身上产生了何等消极的负效应。她自丈夫去世后第一次对孩子发了火,她骂孩子不争气,没有良心,辜负了她的一片苦心……照理,这番话对孩子的触动应该是很大的。谁知,已经上高一的女儿却表现得很平静,望着含辛茹苦的她淡淡地说:考不好有啥关系,反正我已经有了工作,学得再好,就是考上大学,也不一定能分到这么好的单位……

听了女儿的话,她竟无言以对。她承认,女儿说的不是没有道理;更可悲的是,她拿不出更多的道理去驳斥女儿的“道理”。她沉默了,或者说是默许了。从那以后,她只有一种想法,让女儿顺顺当当地上完高中,然后再顺顺当当地去上班。她不知道女儿是怎样学坏的。在她看来,一切都短暂得几乎没有过程。当一纸文书,将十六岁的花季少女拘进派出所时,她哭了:她怎么也不相信,女儿什么也不缺,怎么会去偷呢?

十二岁的儿子出走了。如此脆弱的心灵,面对复杂的外部世界,他,又能承受多久呢?

他是一匹黑马,一匹从山沟里冲出来的黑马。他常以司汤达笔下的于连自喻,自信凭实力他还会冲得更远、更高。他如愿以偿了,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招聘进这座中等城市的一家赫赫有名的外资企业。时隔不久,又以不俗的表现,被招至总经理的左右,伴随着这位金发碧眼的洋老板,在共和国的版图上飞来飞去。

他踌躇满志;并不失时机地用这种良好的感觉去熏陶与感染与他一齐进城的儿子。他的教育简单而明了:做人,就要做最优秀的,否则,就是枉活一世。城里人没有什么了不起,你用功学习,他们统统不是你的对手……他忽略了,被教育者是一个刚刚从山村小学里转来的孩子,他需要时间,需要耐心,从生理到心理上去认可这座城市,或者说被这座城市认可。此刻的孩子,需要的不是豪言壮语,不是赌咒发誓,而是从言谈举止,到生活习惯,如何磨炼自己,从而尽快适应新的生活。除此而外,孩子更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心理,一个剔除了狭隘,能够兼容并蓄的健全的人格。遗憾的是,他没有这样做,他更多的是要求孩子在学习上用功,以出色的学习成绩,来激发孩子对城市生活的自信。当孩子离家出走,他看到那封由孩子第一次写给他的信时,他才恍然醒悟: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何等简单,又是何等偏狭

爸:我走了。我过不惯这里的生活,你叫我用功学习,我用功了,成绩也在前几名。可是,班上有些同学还是瞧不起我,他们笑话我走路,笑话我说话,骂我是“洋芋蛋”,一有空,他们就围住我,逗我说话,取笑我,我受不了了。我偷着哭了好几回,我不敢让你发现,怕你骂我没出息。可我又想让你知道,让你发现我不高兴。你却没有发现,你总是很忙,总是没有时间,好不容易说上几句话,你也总是那么几句……

信没有写完。十二岁的孩子匆匆出走了,如此脆弱的心灵,面对复杂的外部世界,他,又能承受多久呢?

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打上社会、学校与家庭的烙印。我们在为孩子惋惜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自身呢?如果说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世纪之梦的话,那么,类似于用本文所记述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则无疑是一个难圆的世纪之梦。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