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次上华山拍摄
文/秦小平
我长期在华山脚下生活与工作,自1980年学摄影开始,就把华山视为我摄影的主题和创作的基地。十几年来,华山四周的峻岭险峰被我爬遍,我一共登山拍摄38次。
为从山后拍摄华山,1983年6月我和伙伴从黄甫峪登三公山,经过8个小时的努力才登上三公山顶。只见面前华山雄峙,背后黄河横卧,真是“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我忘掉了疲劳,正寻找角度拍摄,天上突降大雨,只好扫兴下山。由于雨雾迷漫,我们误入密林之中又迷失方向,1个半小时之后,才在两列山岭相交处找到下山的地方。为赶在天黑之前出山,我抓住树枝,一寸寸小心向下移动。忽然脚下一滑,我整个身体便被吊在半空中。这时我不敢妄动,生怕树枝折断,身落万丈悬崖。最后在同伴的帮助下才脱离了险境。
华山最美的是雪景,只要下场好雪,我都要上一趟华山。有一次在东峰,天未亮就下“鹞子翻身”。“鹞子翻身”上的两条铁链全被雪埋没,我回身面对石壁、双手抓住铁链,先用脚把雪蹬下去,踩着脚窝后再把铁链从雪中拉出来,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往下移。到达崖底,通往博台的小道被积雪覆盖,一时无法辨认。我便先用一只脚探路,踩实后再踏出另一只脚。为找立足点,我用手扫除积雪,双手冻得发僵。我赶紧把手插在怀里取暖片刻,然后爬大石头上拍摄。
有一次遇着零下27℃的低温,相机功能失常,一按快门便粘得手生疼。我只得把冰冷的相机搂在怀中保温,坚持把照片拍完。
白云峰位于华山之北,是拍摄华山全景的最佳角度。1991年6月、8月,我两次攀登白云峰,每次都身背约20公斤的器材、食物和水,手持拐杖在灌木丛中开路。山高林密,背着大背包行走十分困难,我就从地上爬过去,时常被树枝前后夹住,无法动弹。途中要经过一条宽约50厘米的石缝,我只能双脚蹬左边的石壁,双手顶住右侧的石壁,整个身体横在石缝之间,手脚并用地一点一点往上挪。上去后,再用绳子把背包吊上来。前后经过5个多小时才登上10几米长、1米多宽的顶峰。夜幕降临,我用手电发信号,华山上的朋友摇起灯光回应,祝贺我征服了白云峰。
十多年来,我拍摄华山的作品多次在国内举办的摄影大赛中获奖。其中《苍龙岭》、《云涌仙山》、《雪情》等20余幅被选编入画册。10幅华山风光作品上了今年的挂历,有大量作品被全国多家报刊杂志采用。
《黄河之水天上来》在《亚洲摄影报》见刊后,还被企业制成水晶艺术礼品赠送给中外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