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不如文凭吗?
——国企技工的困惑
周文波 徐至照/文
时下,许多国有企业兴起了自学热潮,广大职工纷纷学文化、求知识、力求适应日趋激烈的用工竞争。然而,在这红红火火的自学热潮中也出现了令人费解的现象:许多青年技工并没有结合本职工作学技术、钻业务,而是走上了求学历、拿文凭的道路。
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青年技工热衷“文凭”,冷落技术呢?
技术不值钱吗?
被大伙誉为“全厂第一焊枪”的杜平报名参加了法律自学考试,厂里不少人甚是纳闷,殊不知小杜心里也有说不出来的苦衷。
6年前,杜平技校毕业后来厂当了一名焊工。初来乍到的他对工作充满了兴趣,上班抢着干活,下班后还认真查阅资料,终于练就了一手过硬的焊接技术,成了远近闻名的“焊接高手”。技术长进了,可收入却没怎么提高,厂里升工资并不根据工人技能水平的高低,而是按工龄长短普遍上调,人人都有份。几年过去了,跟同年参加工作的人相比,杜平这个技术尖子一分钱也没多拿。同班同学杨林就潇洒多了,人家一工作就专心致志搞自考,拿到大专文凭后被聘为厂长秘书,别的不说,每月光奖金就比杜平多好几十块。
“唉,技术不值钱啦,还是‘文凭’实惠哟!”杜平越想越泄气,反复权衡后决定参加法律自学考试,希望以此改变自己的处境。
技工有职称吗?
如果有人认为这个问题提得荒唐的话,那就请看看一组实实在在的数据吧。
——近几年全国共评聘技师34万人,高级技师2000人,这对于全国2.2亿名职工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
——东风汽车公司7万多名工人中有技术职称的只有3000余人。
一川西北某中型煤矿的1600多名工人中仅4人有技术职称,最年轻的技师已47岁。
按照国家规定,技术工人实行初、中、高三级技术等级制和技师、高级技师职务聘任制度,然而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土政策”却使广大技工难圆“职称梦”。
——一些企业取消了初、中、高级工等技术等级制度,评聘技师职称又过分限制名额,许多万把人的大厂也不过十几个技师,没有千里挑一的手艺别想修成“正果”。
——一些企业长期不组织技能考核,有的规定技工必须有十五年工龄方可参加职称评比,实际上堵死了青年技工获得职称的大门。
与此相反,知识分子评职称则容易得多,以工程技术系列为例,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直至高级工程师一应俱全,通常每两年评聘一次,而且学历越高,晋升年限越短。
一边是拥挤不堪的“独木桥”,一边是水到渠成的“阳关道”,在拥有职称即意味着收入增加、升级优先、分房照顾的国有企业,青年技工热衷文凭也就不难理解了。
技工是人才吗?
企业家是人才,管理者是人才,技术工人也是人才,而且是很重要的人才。然而,技术工人现状的尴尬与理论的辉煌反差巨大,不少企业在引导职工自学成才的过程中陷入了只重文化教育,轻视技能教育的误区。
——某化工厂规定凡取得大专学历的职工奖励二千元,取得中专学历者奖励八百元,该厂25名获奖者中,只有3入学习化工专业。
——某电子元件厂近年来已有200多名工人通过自学取得大专学历,但绝大多数人所学专业跟本职工作毫无关系。
中国教育制度偏重学历教育忽视技能教育的缺陷同样对国有企业产生了严重影响。在许多单位,无论厂长经理还是参加学习的职工,眼光都盯在取得这样那样的文凭或不同程度的学历上,似乎有了学历就具备了能力,拿到文凭就成了“人才”,至于学到的知识对生产经营是否有用则无人问津。
正是这种指导思想的失误,许多技术工人产生了“技术没文凭吃香”、“技术工人低知识分子一头”的自卑心理,宁肯接受派不上用场的学历教育,也不愿下工夫钻研本职技术。
时代呼唤优秀技工
国际劳工组织亚太局局长黄玉斌先生曾说过:“中国有世界一流的科技人员,但中国的技术工人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东南亚国家。”
这并非危言耸听,严峻的现实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诤诤直言的分量……
——我国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80%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5%的平均水平。
——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是日本的6倍,美国的3倍,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40,国际竞争力比印度等国还落后。
西方企业家认为:企业的效益综合于科技成果转化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各个方面,而这一切取决于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
可见,在经济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既需要大量科技精英,更离不开千百万优秀技术工人,只有在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同时尊重技术、尊重技术工人,实行学历文凭和技术资格并重制度,让“文凭”和“技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才能彻底根除“重文凭、轻技能”的消极影响,使技工队伍重振雄风,再创辉煌。
技术,该是找回你应有地位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