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词典
夏迎广
词典属工具书,主要为人提供查考。而我却把它当教课书来读,且收益匪浅。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已插队两年的我有幸搭上了头班车。不过,车虽搭上,自己肚子里有多少墨水自己清楚。小学三年级时就赶上了“十年动乱”,闹了“革命”,荒了学业。在大学里学的是文科,同学们不免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尤其那些“老三届”同学更是博古通今。相形之下,我便显得孤陋寡闻了。别的不说,就是同学们津津乐道的古典小说自己看起来都费劲,不是这个字感生僻,就是那个词不解意,动不动就得查字典。稍一懒怠,就看得似懂非懂、云山雾罩的。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下决心把《新华字典》当课本来读,遇到不懂或不甚懂的字就记在笔记本上。时间不长,一本《新华字典》细读了一遍,我的识字水平突飞猛进,再读《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些古典名著时就比较顺畅了。
识字关算是通过了,但自我感觉,和同学们相比自己的语言文字仍显得单薄、干涩。什么原因呢?我想与自己阅读少、对典故成语掌握少有直接关系。于是,我又找来《汉语成语小词典》,课余饭后仔细阅读,做了不少笔记。一阵突击,效果明显,自己不仅获得了不少历史知识,而且在写文章或与同学们的交谈中,竟也能时不时地来些妙笔生辉、妙语连珠了。
1981年,我在新华书店里发现了第一次正式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一书,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本。展卷细读,如获至宝。它里面“字”、“词”、“成语”应有尽有,真是一位随请随到的好老师。于是,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我又挤时间把《现代汉语词典》当课本来读,认认真真做了笔记。半年下来,我的知识和汉语语言水平又大有长进。作文往往被老师批为“优秀”,班级的一些优等生也愿意与我谈古论今了。
大学毕业后,自己先后从事了三四种工作。但不管干哪种工作,自己都注意找有关的《手册》、《词典》来读,适应工作很快。特别是近三年又被调往企业报做领导工作,我又找来了《新闻工作手册》、《新闻学大辞典》等书来读,并注重加强实践,使自己很快进入了角色。三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所办的报纸有30余件作品获省级以上新闻奖,在同级企业报中名列前茅。自己也获得了中国企业报记协、中国煤炭记协和陕西省记协颁发的新闻奖。
词典是某一学科词语、概念的总汇,它最全面、最简洁、最准确、最权威。通过对它的研读,可以使你在较短的时间里“突飞猛进”地掌握知识。如果说学习有捷径的话,读词典当不失为一条。这便是我读书的一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