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开发与技改两翼齐飞
——陕西柴油机厂驶入快车道
在不少国有企业因包袱大,负担重,步履艰难的情况下,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的陕西柴油机厂经济效益5年来却以平均每年25.9%的幅度持续增长,并逐步加快。从而进入了建厂30多年来发展势头最好、速度最陕的时期,企业展露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他们之所以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依托于:
——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发新产品
陕西柴油机厂作为一家老牌军工企业,曾有过为海军现代化国防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辉煌历史。而改革开放后,也不例外地同样要面对一个“找米下锅”的严峻现实。面对军品量逐年锐减的局面,他们把目光瞄准了国外先进的柴油机制造技术,瞄准了国际名牌产品。确定了走引进、研制、消化吸收的产品开发之路,先后引进法国热机协会以及日本大法株式会社的系列柴油机,并完成了国产化工作。以此开发出可广泛用于船舶主机、陆用电站、泵站、铁路机车、石油及核电站应急发电等领域的柴油机系列产品,成为陕西柴油机厂走向市场的主导产品,赢得了用户和市场。到1994年,该厂的产值销售收入比10年前几乎翻了10倍,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其中3个产品荣获部级优质新产品,6DS—22柴油机还进入了国际市场。
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巩固老市场,扩大新用户,同时加快企业发展,早在1993年现任的企业决策者就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的前提下,以超前的意识和胆略,带领全厂职工向着具有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功率12PC2—5V型柴油机发起了攻坚战,堪称“二次创业”。全厂上下历尽艰辛,在短短的14个月时间里成功地研制出首台机,开发出以该型柴油机为原动力的5500千瓦陆用柴油发电机组,同时形成批量生产。此举引起国内外柴油机制造厂商的极大关注。1994年仅此一项产品,一次合同成交额达2.3亿元,到1996年累计成交额5.4亿元以上。1995年该厂新产品的产成已占工业总产值86.8%,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技改为开发和技术进步做保障
多年来,陕西柴油机厂的发展犹如负重爬坡。如果说搞引进开发使企业伸展出一只“翅膀”,那么推进技改工作和技术进步就是另一只“翅膀”。在八十年代末,陕柴厂就先后投入2100多万元,进行了设备引进和技术改造。与日本FUNC公司合作建造了大型高精度度数控龙门镗铣床,成套引进了意大利、德国、瑞士、匈牙利等一大批高、精、尖加工设备及检测仪器。对原有多类冷、热加工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有力地推动了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工作的进程。
“八五”期间,结合列入国家计划的新机开发工作,又投资1.7亿元再次进行更大力度的完善技术条件、提高设备加工能力的技改工作。投资3000多万元,引进德国FAT公司、意大利IMF公司具有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设备,建成了西北地区及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规模最大的“冷凝树脂砂造型”生产线,使铸铁件和铸钢件的产量和质量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投资768万元建起的计算机中心和超级档案管理等系统,使企业向现代化目标迈出了一大步;投资5558.6万元(含美元672.64万元)兴建的精密加工车间及引进的一大批德国、美国、瑞士、英国的先进设备,将使该厂机械加工能力又向着世界先进水平看齐。
技术进步和技改工作的大量投入,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新机开发,使企业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目前,陕西柴油机厂已能生产6大系列、18种型号的柴油机,其中包括生产引进的4大系列、9种柴油机的综合能力。生产技术和制造能力居国内中速大功率柴油机生产领先水平。1995年该厂年实现产值销售收入2亿元,去年可实现工业总产值2.2亿元,职工收入也有了较大的涨幅。今日陕柴正快速崛起,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陈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