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一种活法
——诗人王德芳速写
文/秦鸣
要真正了解诗人,有时比了解他的诗更难。王德芳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诗人。
从表面看去,他不苟言笑,甚至很难接触,但越是接近他,越是年深日久就愈加感到:他不仅待人诚恳,从不设防,豪爽直率,心肠火热,而且会很快走进你的心中,分享你的欢乐,抚慰你的痛苦。你会真真切切地感到:他的那颗坦诚的心灵是那般真实可信!真实得让人很难想象,当他面对命运的磨难和蹂躏时,将会怎样挣扎着,坚强地挺了过来!
是的,他是一位苦难的诗人,他的诗从苦难中走来。
王德芳幼年丧母。为了家庭生计,他放弃了上大学的念头而考进了一座技术学校,在校时由于从小对文学的酷爱,便已成捆成摞地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著,其中尤以诗歌为最。参加工作后,他把除工作之外的几乎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业余创作上,早在60年代初,就以其燃烧的诗情走上了文坛,并于1965年出席了全国青年业余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接见。
天有不测风云。不久,因为写诗,那场“史无前例”的灾难便一下子剥夺了他12年的创作时间。即使这样,他仍在囚室里,用不易察觉的烟盒纸不间断地写了不少诗作,包括悼念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诗文……至到1978年元月,他才又回到蜚声中外的飞机公司,并且开始了他生命的另一个崭新的里程。平反起初,他不仅要照看一双未成年的儿女,而且要加倍追赶那些流失的岁月,一盏孤灯,常于夜深人寂之时,一亮半宿,甚或天明,他置精神与身心的累累创伤于不顾,一泻千里地倾诉着对新的生活,新的时代的想往和希望,同时又以犀利的月光,洞察躲在阴沟里的丑恶与虚伪,嫉恶如仇的品格和歌赞美好的真情常常使他竖眉击案或热泪横流……他的诗作在全国诸多报刊上频频刊出,于此同时,又先后主编了两个企业文化期刊。悉心培养了一批青年业余作者。他继《古原草》、《绿雨》之后,又出版了《心烛》和《王德芳诗选》,并编辑了十多部有关企业文化的书籍,与此同时,他写散文,写报告文学,并已着手长篇小说的创作
走进他的家庭,除了整整一爿墙的书籍之外,据说连那台彩电还是去年新添置的一件唯一的“奢侈品”。三个烧饼一吨饭,一件内衣穿十年,这就是王德芳的生活。
他太累了。他的脸上常常显露出疲惫的神气,认真地做人,严肃地工作,勤奋地笔耕,是那般和谐又那般矛盾地消磨着他瘦弱的身躯!难怪众多友人的信中,无不以忧虑的心情告诫他:请多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