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青春“圆舞曲”
——咸阳国有纺织企业青工访谈录
周宁光
国有企业青工队伍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国有企业中青工人数已接近职工总数的80%。在今天国有纺织企业普遍不景气的状况下,这些生活在国有纺织企业中的青年工友们工作、生活如何,他们都有那些想法?
继往开来的敬业者
在咸阳国有纺织企业中的青工们,一部分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厂的,其中大部分为职工子弟;一部分是近年来从农村招来的农民协议工;还有一部分是纺校等中专学校分来的技校生以及退伍军人等。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富有朝气,又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成为企业的生产技术骨干是理所当然的。西北二棉生产一线有70%的职工都是青年工人,他们爱厂敬业忘我劳动,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难点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仅1996年,就为生产一线提供多种志愿者服务80余项,解决生产难题35个,为企业增效10万元以上。
为了提高素质充实自己,咸阳国有纺织企业中有不少青工都参加了成人自学考试和各种专业培训班,青工李蓉认为:多学一些知识不仅充实了生活,陶冶了情操,而且增加了重新择业的条件和机遇。绝大多数青工能够立足本职一专多能,学技术练操作,学文化钻业务,学大专文化课程也学各种业余爱好知识,力求使自己“精一招,会两招,懂三招”,以迎接新技术革命和竞争机遇的挑战。
有滋有味的业余生活
“尽管一月三五百元的收入还不抵大款们一顿饭钱,可我们也过得很充实。”“你看咱这露天舞场,空气新鲜又经济实惠,岂不比那卡厅更随意更潇洒么。”并不是高档名牌时装我们买不起,而是我们觉得自己裁剪制做更加合算,更有情调。时不时,女青工们会聚在一起织着毛衣拉着闲话,说着孩子、物价、时装和发型,而男青工们则提两捆啤酒,弄几样小菜,说股市,侃足球,谝挣钱,话企业的人和事,说不定,就在这漫天无际的乱侃之中,一项合理化建议或革新方案便悄悄诞生了。青工们最期盼的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他们会相约出游,登华山看日出,上秦岭观太白积雪,于水边垂钓,让心灵放飞。尽管收入不高,可只要心情舒畅,青工们的生活照样是有滋有味的。
他们也有困惑与忧虑当然,这些青工们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面对着行业差距,收入悬殊,生活消费反差之大,青工们也有困惑,也有情绪,也有偏见,也有忧虑。他们想不通,做为国家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产业工人的地位为什么不高,歌星唱几只歌,球星踢一场球,就能得到天文数字般的收入,他们对社会的贡献真的就比咱工人大吗?就是在企业内部,青工们也感到地位偏低,“要钱没钱,要房没房。”青工小张的话颇绕弯子:“因为年轻,所以要论资排辈,因为没有文凭,所以没有职称,因为没有职称,所以地位低下。”青工小周讲起他们厂家属楼建筑工地上的一条标语,感到颇有失落感:那幢楼是由一家农民建筑队承建的,建筑队一进工地,就挂出一条“为工人兄弟安居工程添砖加瓦”的标语。小周愤愤不平地说:“得,当了四十年的工人老大哥如今成了兄弟了。”
由于有这些困惑和忧虑,情绪和偏见,加之社会上其他不良现象的影响,不少青工在思想上出现了精神滑坡,从而导致了国有纺织企业内部青工队伍的极不稳定,一些暂时没有跳槽机会的青工便想方设法挣钱,或利用一技之长加工零活,或摆地摊做小买卖,有搞直销的炒股的,还有捣腾保健品的。这种“青工不工”现象,的确是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
做为我们企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国有纺织企业中青工队伍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地说,青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现状并不令人乐观,不仅制约着我们国有纺织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还将制约着我们纺织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青工问题应当引起我们全社会的高度重视!22